【橙美文】茶若“如来”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19 11:12:39

茶可以激发通感,让处于暗昧的东西变得明澈。以茶为通感,来揣度世事,揣度人生,揣度艺术,觉悟世间之事之情之相的幽微和潜在,是一种有意思的事情。它可以觉知诸多事理不仅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不仅是静止的,也是发展的;不仅是健康的,也是病态的;不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人以此为通感,可以在一切正反意义上去寻找美,寻找艺术。因为美和艺术不是平庸的,而是卓越的;不是温顺的,而是对立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它不仅存在于孤立的事物中,还存在于对立和相悖的关系中,比如说轻与重、灵与肉、偷情与忠诚,记忆与遗忘,线性与循环,荒谬与正常,力量与软弱,短暂与不朽,玩笑与严肃,高兴与哀伤,大众与精英,抒情与史诗,媚俗与媚雅,乐观与悲观,虚无与意义……凡如此关系存在处,必有不可言说之艺术,有非一目了然的高级美,也有不可言说之虚幻美。这一点,犹如茶,犹如茶的滋味。

茶,既素朴又深邃,具有极强的形而上性,可以让人以此展开思绪,天马行空般涉及到无数问题。茶,无论是味道也好,香气也好,都是捕捉不定的,若“如来”——好像来,又好像没来;好像没来,又好像来。茶到浅处,是世事风云,亦真亦假,假作真时真亦假;茶到深处,是人事苍茫,人性浮光时隐时现,无挂,无碍,不泯,不灭,是空境是明境是空明境。

发几句“通感”评论:茶,是春季的好,秋季次之,夏季又次之。文章却相反,是带有秋意的好,春意的一般,夏意的不好。李太白的诗有春意,元气饱满,敞亮高爽,前期是一个热闹和气韵,到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阶段,秋意出来了,觉悟出来了,境界上了一个层次。此中无他,开始有了“空”,有了茫然太古心,有了邈远静明的天地意识。王摩诘虽然春天出生,诗中却一片秋意,是秋夜朗月,引领了天地间的大孤独,再无星子与之争辉。苏东坡也该属于秋天,如得了霜气的柿子、橘子、菊花大闸蟹放在一起,兼有黄酒和饼茶。陶渊明大概也爱秋天,落英缤纷只是他想要画的一个背景,东篱秋菊才是他真正喜欢和亲近的。杜工部的秋气更甚,一生彷徨失落,一生凄风苦雨,好在脊骨坚硬,一直傲然挺立。秋声无从扰,秋风不敢折。至于欧阳修,现在越读《秋声赋》,越觉得写得好,既有霞光万道,也有鹤唳破空,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战栗和决绝。

茶,与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以及瓷器、菖蒲、折扇、沉香、漆器等中国文化的诸多意象,相伴相连,难分彼此。就我个人以为,茶与琴,联系更紧,是中国文化的绝配,月下抚琴,临流动操,茶气氤氲,茶香芬芳,实在是古典生活的至境。琴和茶,其实是比翼鸟。《溪山琴况》所列二十四琴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几乎每一种都可以形容茶,都是好茶的特质。

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多以桐、梓制作,也有以古松作材料。琴面有十三个徽位,以贝壳、玉石、纯金镶嵌。传说古琴由神农、伏羲、舜等创制,最早作为祭祀之乐,以完成人与天地的沟通。琴简清而中和,有天音,有地音,有人声,天地人合一,有远超冲淡、浩远、旷古、深幽、清越、明丽、愤懑、料峭、越拔等更和谐高蹈的境界。早期人们认为,古琴也有“九德”,是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在古人眼中,音乐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唯一语言,人们祷告上天是听不见的,能听见的,只有琴。琴声如诉,可以让上天意识到人类之苦,从而施以拯救和帮助。

(赵焰)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