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焕发新气象—— 江淮大地绘就全域文明美好画卷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杨伟倩 分享到 2025-05-24 14:51:06

5月16日,在芜湖市繁昌区繁昌北站1969文化街区,该区志愿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日”活动。志愿者们为居民理发、义诊,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开展法律科普,用行动传递文明理念。本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

淮南市、六安市、亳州市、池州市成功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二,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省辖市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的省份;肥东县、肥西县、南陵县、潜山市、休宁县、明光市、颍上县、霍山县、郎溪县9个县(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入选数并列全国第三,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徐淙祥、李培生、胡晓春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当选总数已达28人,新当选数和当选总数均居全国第一……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表彰了新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安徽收获亮丽的“成绩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域推进、全民共享、全面提升、全员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美好画卷在江淮大地全面铺展开来。

全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初夏时节,霍山县但家庙镇观音岩村的“但说无妨”板凳会上,村党总支书记徐亚在宣讲完土地延包政策后,习惯性地留出移风易俗宣讲时间:“红白喜事要简办,幸福生活常相伴。”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精神文明建设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的生动注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去年,我省制定《全域文明创建实施方案》,统筹开展居民、家庭、单位、乡风、城市文明提升“五大行动”,发挥县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作用,抓城市带县城,抓乡镇带村居,努力将“零星盆景”变“满园风景”。

如何下好全省“一盘棋”,又好又快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我省坚持“先进帮后发”,建立完善“文明帮提名”创建结对机制,结合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基础条件,组织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结对共建,实现互促共进。亳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创建科科长李威说:“宿州市不仅倾囊相授创建经验,更组织业务骨干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补足短板,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让我们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少走不少弯路。”

农村地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地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一度成为群众的“心头痛”。近年来,我省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关键,完善“和美乡村”乡风文明提升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濉溪县抓住农村红白事“大总”这一关键群体,举办“我是大总”擂台赛,让深谙乡土规则的“大总”化身新风宣传员;和县创新打造公益性“百姓厨房”,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宴席服务,每桌成本较酒店直降千元,既守住人情温度又减轻经济负担;黟县宏村镇卢村将村规民约转化为场景化提醒,置于文化礼堂、溪畔桥头,让千年古训化作村民触手可及的行为指引。漫步江淮城乡,既能感受现代城市的文明律动,又能触摸传统村落的文明根脉。

全民共享,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

安徽工业大学秀山校区北门的体育路,曾因流动摊点无序扩张而饱受诟病,高峰期时达300余家摊位,道路长期被油烟、拥堵与垃圾困扰。马鞍山市利用空闲地块建设体育路夜市,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精优美”的华丽转身,成为既有“烟火气”又具“文明范”的网红打卡地。

如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效?近年来,我省始终把为民惠民导向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带动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窗口单位是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第一线,也是展示行风政风的重要平台。“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部门开证明,现在刷个脸就能办,省时又省力!”近日,在黄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陈庆通过刷脸就快速办好了护照。

近年来,我省抓机关带系统、抓窗口促行业,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打造了“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等品牌,涌现出杨苗苗、邹侠等一大批文明服务标兵。群众纷纷点赞:为百姓办事的效率更高了,与百姓的距离更近了!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的口碑最重要。“您觉得文明城市创建是否改善了生活环境?”“您所在的小区购物、就医、锻炼是否方便?”……“民生呼应 暖心走访”问卷调查行动正在亳州市谯城区马元社区火热展开。

近年来,我省强化过程管理、突出群众满意,一方面,采取避籍制度抽调地方创建骨干组成小分队实地暗访,从交警部门后台调取路口监控视频评估交通秩序,不接触基层单位、不干扰群众生活,常态化无感化评估创建实效。另一方面,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调阅12345平台等方式,听取群众对精神文明创建的意见,增加评估分值权重,切实增强群众在创建中的直接话语权。

全面提升,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美好

“对我们打工人来说,夜校能很好地‘去班味’,让工作压力一扫而空。”合肥市民倪女士一直想系统性学习乒乓球,得知“夜校”上线乒乓球课程,便立即报了名。为了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合肥市创新开展“青年夜校”公益项目,推出的社交英语、电影鉴赏、美妆健身、非遗手作等课程广受追捧。

我省以提升全民素养为核心,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将精神文明建设具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持续擦亮群众幸福生活的“精神底色”,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双提升。

阅读空间、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邻近社区建设,农家书屋、非遗陈列室、文体活动室等“打包”入驻乡镇文化站,从淮北到江南,群众发现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了、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好了。近年来,我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非遗过大年、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见证了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我省深入挖掘“六尺巷”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弘扬“谦和礼让、敦亲睦邻”的传统美德,创作推出黄梅戏《六尺巷·宽》等各类文艺作品,推动礼让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章程,融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演、文明观赛等行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行风社风民风焕然一新。

从新生入学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到日常教学中的军事知识讲座,潜山野寨中学始终秉持“崇文尚武、热爱国防”的优秀传统,近年来考取军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深厚的国防教育土壤不断孕育出夺目的花朵。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建文明校园是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铸魂工程。我省持之以恒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全员参与,让群众在创建舞台上唱主角

“实行积分制以后,居民把社区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抢着干’的居民越来越多,‘站着看’的居民越来越少。”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花戏楼社区党委书记方亚的感慨,折射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只有把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让文明之风浸润人心。

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工作机制,畅通民意渠道,强化数字赋能,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引导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

“团结小区有建筑垃圾乱堆放”,池州市网民“墨色流年”将发现的问题上传至“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平台,当天垃圾就被清理干净。2024年,该平台共收到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6000余个,推动解决了大量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我省积极搭建“12345”“马上办”“宿事速办”“阜务为民”平台,事前征询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听取群众评价,群众全过程参与文明创建,让精神文明之根扎得更牢、长得更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文明的底色。从淮北到江南,一场场家庭家教家风主题宣讲传递温暖,一个个家风主题优秀文艺作品沁人心脾。我省大力推进文明家庭创建,选树文明家庭榜样,弘扬良好家风家教,以好家风培树社会新风。

“中国好人”、黄山景区第十九任迎客松守松人胡晓春刚刚当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他分外珍惜这份荣誉。“我守护好迎客松的同时,也会尽心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更多游客文明旅游,加入守护黄山的大家庭。”胡晓春满怀期待地说。

榜样是最明亮的灯塔,好人是看得见的标杆。目前,我省“中国好人”上榜总数1759人,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持续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选树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随着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穿上志愿服务“红马甲”,活跃在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各领域,成为文明创建的“流动风景线”。当千万群众从“文明受益人”转变为“创建主力军”,精神文明不再是高悬的标语,更化作江淮儿女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张理想 刘良慧)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