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用AI解锁黄梅戏“传承密码”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5-27 09:51:54

5月23日,在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黄梅戏实验室内,黄梅戏表演专业2021级的吴银梅穿着动态感知设备,张开双臂站在绿幕虚拟环境中,表演经典黄梅唱段,她的身段轨迹被高精度动作捕捉设备精确地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戏曲三维重建复刻技术和多视点光场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等多模态采集方式,该段表演的数字艺术档案就此生成。

记者从安庆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团队和安徽省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研究中心展开合作,将计算机工程技术与黄梅戏艺术相结合,创建黄梅戏数字博物馆,共同推进传统戏曲与曲艺数字化、互动化、智慧化。

目前,合作团队正围绕黄梅戏与桐城派文化等,利用数字媒体、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展黄梅戏虚拟博物馆漫游、走廊地面互动投影及构建地域特色文化人工智能专有大模型建设,为传统戏曲传承献上“科创答卷”。

据了解,安庆师大在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上起步较早。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教授王广军告诉记者,2012年,学校便依托人工智能和语义分析技术,着手构建综合的戏曲与曲艺数字资源库。2022年,皖江文化工程中心成立后,团队不断尝试和应用新技术,又成功研发了黄梅戏虚拟现实博物馆系统,推出黄梅戏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受到广泛欢迎。

“现在,我们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也运用进来,在丰富的数据采集库基础上,输入创作关键词、设定艺术风格,就能把创作者脑中的灵感输出为具体成果。”王广军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可以通过指令辅助艺术家和学者进行黄梅戏的数字化创作,包括传统舞台表演的剧本创作、编导,传统音乐、音效配乐创作等,但未应用于正式演出。接下来,团队将进入第二研究阶段,继续推进数字剧本和音效创作并投入使用。

人工智能技术除了被应用在建立数字档案、辅助内容创作方面外,还被应用在黄梅戏文化推广上。团队构建起数字人,每当展厅有前来参观的学生,数字人就可以根据口令表演黄梅戏,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欣赏、学习的情境。据介绍,数字人动作正是来源于团队构建的黄梅戏专业动作数据库。

“我们将便携式体感交互技术与数据库结合,让大众实现‘零门槛’模仿名家风范,助力戏曲从专业传承走向全民共享。”王广军介绍,现在已经实现通过虚拟技术将用户完全置于一个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中,用户与环境中的各要素均能进行互动。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于黄梅戏虚拟博物馆和安徽省非遗虚拟博物馆。“在那里,用户可以线上参与到《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演出中,让听众也能当一回黄梅戏的‘角儿’。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亲身体验中爱上黄梅戏。”王广军说。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徐海霞 马雨扬)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