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素食清供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26 09:35:23

灶台上的粗陶碗里,嫩豆腐微微发颤。白如初雪的肌理浸在清水里,恍若一块璞玉。我握着竹刀迟迟未落,忽想起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话:食之有道,如观文心。刀锋轻点,豆腐裂开细密的纹路,倒映着窗棂筛下的天光,倒像是宣纸上洇开的水墨。

豆腐西施的作坊在城东巷尾。每日寅时,石磨开始吟唱,黄豆在磨盘间化作乳白的河。老板娘用青布包袱滤渣时,总念叨着祖传的秘诀:“火候要文武相济,点卤需刚柔并济。”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也曾在煨芋头中体味过“心即理”的真意。原来灶火与心火,本就同源同脉。

竹林里的春笋最解人意。昨夜细雨刚歇,晨光催着笋尖顶破冻土。农人教我辨笋诀窍:竹鞭朝东者肉厚,笋衣泛青者味鲜。这让我想起苏轼在黄州时,曾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文人以笋喻节,却不知这脆嫩的生灵,最知晓扎根破土的智慧——先以柔韧的笋衣护体,待云破天青时,才褪去矜持,长成凌云之姿。

荷塘底的莲藕正在沉睡。采藕人踩着齐膝的淤泥,手指顺着藕节生长的脉络摸索。他们说,真正的老藕农,闭着眼也能摸出九孔莲的脉络。这让我记起《本草纲目》里记载:“藕通九窍,空心见性。”世人总爱将莲比作君子,却忘了淤泥才是它最初的道场。就像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原来圆满不必求诸天外,空心处自有乾坤。

南瓜在柴垛上渐渐风干。金黄的表皮生出霜白的纹路,像老者布满沧桑的脸。切开时,饱满的瓜瓤已化作细密的银丝。这让我想起庄子笔下的大瓠,世人笑其无用,却不知系于腰间可浮游江海。南瓜的智慧,在于将苦涩酿成甘甜,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原是看透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苦瓜悬在篱笆上荡秋千。青玉般的表皮布满癞疮,内里却藏着红玛瑙似的籽粒。母亲腌苦瓜时总念:“苦味入心,最能清火。”这让我想起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秘法:以蜜渍其苦,以盐醒其甘。原来苦涩与甘甜,本就是一枚铜钱的两面,就像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往往藏在最崎岖的转角。

萝卜藏在陶瓮里沉睡。霜降后窖藏的青萝卜,褪去了辛辣,生出绵长的回甘。这让我想起郑板桥题写的“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原来真正的清欢,不在锦衣玉食,而在懂得将泥土的馈赠,化作滋养身心的甘露。就像老子说的“大巧若拙”,最朴素的滋味里,往往藏着最深邃的智慧。

案板上的姜块正在苏醒。辛辣的气息随着刀锋起舞,在空气中划出金色的弧光。这让我想起孔子周游列国时,随身携带的姜枣茶。圣人以姜喻刚健,却不知这辛辣之物,最懂得厚土的慈悲——须根深深扎进黑暗,才孕育出驱寒的温暖。正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原是扎根在民间的疾苦里。

簸箕里的辣椒正在晾晒。朱红与翠绿交错,像一串未燃尽的火焰。这让我想起徐霞客在黔地记下的民谚:“贵椒辣口不辣心,恰似君子和而不同。”辣椒的智慧,在于懂得调和之道:以辛辣唤醒味蕾,却留余地让百味共生。就像《礼记》所言“和如羹焉”,真正的圆满,从来不是独美,而是让万物各安其位。

暮色漫进厨房时,砂锅里的豆腐汤咕嘟作响。白瓷碗沿蒸腾的热气中,我忽然懂得:食之清供,原是天地写给众生的诗行。春笋破土是立身处世的节气,莲藕空心是待人接物的襟怀,南瓜转苦为甜是参透世事的通透。这些泥土里长出的道理,比任何典籍都更鲜活,更接近生命本相。

(余娟)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