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三年首次全面完成空气质量约束性目标,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超90%。6月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称《公报》),去年我省土壤、地下水和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水平;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保持二类。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93.7%,连续5年超9成。
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
“去年全面完成空气质量约束性目标,完成细颗粒物(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重污染天数比率年度目标。”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介绍,我省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城市环境空气方面,全省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2项指标同比下降,全省PM10年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NO2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与SO2、CO浓度共3项指标同比持平;O3浓度同比上升。
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10市出现重污染天数累计为16天,同比减少38天。
《公报》显示我省大气环境污染浓度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特征,PM2.5、PM10、SO2和NO2浓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PM2.5和O3是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PM2.5总体呈现南低北高态势。
酸雨方面,去年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81。平均酸雨频率10.8%,有4市出现酸雨,无较重和重酸雨城市。
2024年,我省生态质量指数值为63.75,生态质量为“二类”,同比基本稳定。其中,池州和黄山2市生态质量为“一类”,合肥、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和安庆10市为“二类”,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4市为“三类”。
地表水劣Ⅴ类断面连续4年为0
《公报》显示,去年我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超90%,劣Ⅴ类断面连续4年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得到保障。
在地表水环境方面,总体水质状况为优。监测的210条河流、73个湖泊水库共401个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比92.5%,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占比7.5%,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从河流断面看,长江干支流、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支流及环巢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均为优,淮河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
巢湖及东、西半湖水质均稳定保持Ⅳ类,均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输水干线沿线46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42个,占91.3%。
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方面,地级城市的44个水源地中,有41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同比增加1个。出现超标的均为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质环境背景影响,主要超标指标为氟化物、钠和碘化物。
去年查处“机动车炸街”等噪音案件1977件
2024年,我省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7.0%和85.6%,同比分别上升1.2个和0.6个百分点。
噪声扰民问题一直是环境信访投诉热点,我省高度重视噪声污染防治,要求解决好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介绍,2023年我省完成了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布设或调整,2024年完成了16个市185个功能区点位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并实现数据联网,“利用科技手段识别声源类型,探索解决噪声污染监管难的问题。”
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排查整治噪声扰民问题超10万件。2024年,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12345平台共梳理噪声扰民重复投诉件121件,进行重点督办。2024年,全省共查处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和“机动车炸街”等方面违法案件1977件,罚款金额110余万元。
生物多样性调查实现全省各市全覆盖
去年我省推动43个县区分批次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累计记录物种信息4万余条、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2000余条,发现一批安徽省新纪录种,首次记录到亚洲黑熊在安徽活动的影像。
“这是我省有史以来调查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实现了全省各市全覆盖。”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项磊介绍,此次调查类群也是最多的,不仅涵盖传统的哺乳动物、植物等类群,还增加了生态系统、昆虫、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等,共涉及13个类群,调查种类丰富且系统全面。
项磊介绍,调查过程中,我省专门开发了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系统,建立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智库,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归集和专业智慧支撑,“中华秋沙鸭、林雕、商城肥鲵等,这些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和清洁水质‘质检员’的出现,印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生态质量的持续优化。”
2026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2024年我省印发方案,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2024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653个。
“我们采用采取遥感解译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排查,建立完整准确的农村黑臭水体清单。”贾良清介绍,在治理过程中,我省对清单中的水体逐一溯源调查,分析污染成因,形成“一水一策”治理方案,提高水体治理的针对性。
我省宿州、亳州、六安、蚌埠4市先后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获得8亿元资金支持。运用零基预算改革成果,省级财政每年统筹5亿元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实施国家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并遴选30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通过试点总结提炼了“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共治和“贝鱼草菌藻”生态治理等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322个,占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总数(5692个)的75.9%,治理面积227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2848万平方米)的79.9%。剩下的1370个农村黑臭水体,将在2026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
拟选择14个县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对于居民一直比较关注的居民区附近的通信基站和输变电工程所引起的辐射环境问题,此次《公报》也给出了答案。
项磊介绍,目前,我省设置了17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点,主要测量伽玛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大气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另有水体监测点59个、陆地辐射监测点59个、土壤监测点21个、电磁环境监测点34个,“从近年来的测量结果来看,我省电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地表水体、土壤、空气中放射性水平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下一步,将加强皖北地区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力争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曹哨兵介绍,我省将加强长江、淮河、巢湖、新安江等大江大湖治理,推动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0%以上;加强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左右,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5%,坚决守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底线。
我省将聚焦皖北空气质量提升攻坚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组织对12个市开展省级生态环保专项督察;持续加大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力度,并拟选择14个县(市、区)完成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美丽河湖。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