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交织、环境优美、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改水改厕,利用“庐南川藏线”发展农村特色餐饮;以覆膜栽秧、一稻一肥进行水稻绿色种植,减少污染,保水节肥,推动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日前,2025年“江淮环保世纪行”走进肥西、庐江、巢湖等农村及农业生产基地,通过乡村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既保护了环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也提升了人居环境,发展了产业。
在乡村打造城市美好生活
美人蕉、鸢尾花,亭亭玉立,看上去是个小花园,其实是块净化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
肥西县临丰行政村居民房屋布局整齐,沿路而建且风格一致,环境整洁,设施完善。“以前可不是这样。”肥西县三河镇副镇长赵东升介绍,临丰村水域丰沛,水源面积12公顷,也造成了沟渠众多,紧邻村民房前屋后,生活垃圾乱扔,成了臭水沟。2022年,临丰村开展了省级中心村的建设,同时推进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2023年建成,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改水改厕,自来水入户,厕所入院入户,生活污水与厕所污水分离,厕所污水进入化粪池发酵成为有机肥,而生活污水进入“人工湿地”,经过植物、陶粒的净化,达标后就近排入沟渠。
每10户-12户配套建设一个“人工湿地”,村里环境整洁,赵东升介绍:“以前村里留不住年轻人,现在和城市生活基本没区别,既享受到了城市的美好生活,又留住了乡愁。”
“庐南川藏线”为大锅灶“引流”
这个端午节假期,庐江县凌安村乡约大锅灶的锅灶提前两天就全部订满,大锅灶负责人李长飞介绍,客源主要来自合肥及周边省市,很多都是“回头客”。
凌安村在抓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同时,重视村域生态绿色发展,发起垃圾治理、农村改厕、改水“三大革命”;以道路、绿化、亮化、沟塘河渠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重点任务,因地制宜注重文化基因植入,形成“户户有景、组组有韵”的江南乡村新图景。
乡约大锅灶毗邻“庐南川藏线”入口,离“万亩竹海”仅2公里,2023年8月经营以来,吸引大量来“川藏线”的游客来用餐,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平均每年要在村民家购买3000只至4000只大鹅,还有蔬菜、柴火,都是从村民家里购买。”李长飞介绍,除了游客,也接待研学游团队,去年凌安村共接待研学游群体5万人次左右,他家的大锅灶占了3000多人次。
户户有景,组组有韵。截至2025年5月,凌安村共投入2154万元建管资金,整治村庄、修建污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等,预计2025年年底,凌安村人居环境整治及改厕工作将完成全域100%覆盖。
可降解地膜栽秧保水节肥无污染
进入六月,在巢湖市的一级保护区光明槐祥集团武山水稻基地,整治插秧季,工人正在利用机械进行覆膜插秧。“一边覆膜一边插秧,是传统插秧效率的80%,效率略低,但是更加环保,且保水、节肥。”光明槐祥集团副总经理宫为银介绍,黑色的膜覆盖在稻田中,隔绝了光照,这样杂草就不会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同时减少水分蒸发,保水节肥。据其介绍,该覆膜可100%降解,“降解成二氧化碳、水及有机物质。”
武山水稻基地主要种植巢湖香粘米和小香妃品牌大米水稻,地处一级保护区,基地进行了“五改”,改一稻一油、一稻一麦为“一稻一肥”,即优质稻+绿肥紫云英,利用紫云英作为绿色肥料;改化学农药为生物药剂、物理防治;改直播稻生产为机械化育插秧等。
据介绍,当地采取将散户和大户的耕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挂网招租等方式包给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自建生产基地的方式,开展集中化生产。包括光明槐祥在内,一级保护区内的大户及企业流转土地达到3.9万亩。
由于化学农药量使用减少,常规粮食生产改为绿色、优质大米,随“皖中有米”等巢湖大米区域品牌的打造,稻米档次升级,实现品牌溢价,农民得到了增收。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