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一场特殊的交流会在安徽怀宁举行。在“聚光计划-安徽省国有文艺院团抖音直播培训交流会”现场,来自安徽各地戏曲院团的演员们围坐一堂,指尖滑动着直播数据,心头萦绕着一个共同课题:如何让古老的徽剧、黄梅戏穿透数字壁垒,在方寸屏幕间找到新的知音?
云端正成为传统戏曲寻求突围的新舞台
在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抖音直播间里,9位年轻姑娘妆容精致,身着戏装,一曲《对花》婉转悠扬:“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九仙女!”“好壮观,好听!”“黄梅戏余音绕梁!”评论区里,五湖四海的网友不吝赞叹,更有礼物纷飞。唱罢,姑娘们还与网友热络互动,推介安庆美食美景。直播间外,打光灯、专业相机、实时互动的显示屏、忙碌的工作人员与候场演员,构成忙碌的景象。
云端,正成为传统戏曲寻求突围的新舞台。
面对剧场“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观众席上年轻面孔的稀缺,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剧种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市场收缩、人才青黄不接、剧场设施老旧等现实困境,正催生着创新的渴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的“聚光计划-抖音直播基层院团扶持专项”,似一场及时雨,旨在为基层院团拓展线上经营模式,助力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截至目前,已经有119家国有基层院团、1038名院团演员加入该计划,日均开播约290场,场均观众约2584人。
越来越多“被看见”走向“被需要”
“过去,我们的舞台只在剧场里,观众是有限的。”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汪育殊的感慨道出了许多院团的心声。面对挑战,徽京剧院于2023年底做出了大胆决定:成立直播公会,让演员“触网”。“起初也有疑虑,担心线上会冲淡艺术的神圣性。”汪育殊坦言,“但很快我们发现,这不是妥协,而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艺术的生命线得以更广阔地延展。”
今年五月的一场《跟着徽京去旅行》户外直播,成为绝佳例证。直播间里,涌入了超过50万人次的目光。“那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戏曲的灵魂,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唤醒和共鸣。”汪育殊眼中闪烁着光芒。弹幕里飞过的“好听!”“原来徽剧这么美!”让演员备受鼓舞,更意外促成了上海、海南、合肥等多地的线下演出邀约。“演员们在直播间里找到了久违的‘被看见’‘被需要’的感觉,这份价值认同,千金难换。”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同样深有体会。通过直播,剧团官号粉丝突破136万,累计观看人次破亿,18位演员活跃在直播间。“直播间里,观众用‘点赞’表达喜爱,这份即时反馈,让演员们唱得更起劲了。”刘丽华说,更奇妙的是,“这方小小的‘云上舞台’,竟成了我们线下剧场最好的‘吆喝匠’。”她发现,很多观众先在直播间“种草”,再专程买票走进剧场,线上热度实实在在地带动了线下演出上座率提升了47%。这让我们坚信,“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线上线下交融中能迸发得更强。”
新的演出业态为传统戏曲打开新的想象力
直播新业态,正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打开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注入澎湃的生命力。
曾经,一个地方基层剧团的市场辐射能力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县、一个市,现在是五湖四海。一门传统生意,具备了成为互联网生意的可能。
年轻人、新的观众多了起来。这是谢慧慧做直播后直观感受。以往每次跟着剧团到各个乡镇演出,很少能看到年轻人。但是在抖音直播间里,她经常看到年轻观众的身影。不少朋友还不远万里,从线上追到线下,来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打卡。
更让她欣喜的是,新的观众也带来了新的收入机会,“靠兴趣赚钱”不再是奢望。以前收入全靠工资与线下演出补助,如今通过直播获得的打赏给戏曲演员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并又反哺到热爱的事业:订制更精美的戏服、头饰,添置专业相机、灯光、声卡话筒等。
当然,当手机屏幕成为全新舞台,演员的节奏、身段、表情需要在“显微镜”般的镜头前做出更灵活、细腻的调整,这同样也是一种艺术的革新。
现场,一组组对比数据揭示了直播的“破圈”力量: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满座不过两千人。而一场精心准备的线上直播,观众动辄数十万、上百万。这不仅仅是数字的飞跃,更彻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资源的匮乏与人才的断层,让“深藏巷陌的乡音雅韵,有机会唱响在万里之外”。直播构建了一个“直播—破圈—反哺线下”的良性循环,让艺术的根脉在数字土壤中也能汲取养分,生生不息。
当徽剧的铿锵锣鼓、黄梅戏的婉转清音,通过网络流淌进千家万户,这已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的深情回响。直播间的灯光,照亮了戏曲演员的面庞,更照亮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寻求对话、渴望共鸣的坚韧身影。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詹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