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安民化纠纷,一杯香茶促和谐。”在淮北市有这样一个古镇,虽然不产茶,但茶文化浓厚,最让人称奇的是,当地村民“不去衙门去茶馆”的习俗。近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跟随2025年“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到淮北市临涣古镇,探秘该镇如何凭借“一杯茶”化解邻里纠纷以及老百姓的难题。
连心茶室构建“茶桌议事”机制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古镇又名古茶镇,是一个具有4000余年历史的古镇,当地村民有喝“棒棒茶”(用茶梗煮的茶)的习俗。“我们这儿的饮茶习俗可以追溯到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今年63岁的王士宏是濉溪县政协委员,也是“一杯茶调解法”主要创始人。据其介绍,临涣古镇现有20多家茶馆,“这些茶馆不仅是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所以当地村民一直保留着‘不去衙门去茶馆’的习俗。”
2015年2月,濉溪县相关部门根据临涣茶文化的特点,在怡心茶楼、城隍庙茶楼设立2处“连心茶室”;临涣镇政协活动组也积极参与“和谐茶室”建设,将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前移至老百姓的身边,设立临涣镇政协连心茶室。经过多年实践,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连心茶室”不但打破了传统政务沟通模式,构建起“茶桌议事”的亲民机制,也成为政协委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杯茶的距离,大家各让一步,便能‘杯茶释前嫌,一笑泯恩仇’。”据王士宏介绍,该镇镇政协委员中不但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安徽好人,还有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宗教界人士、致富带头人等,“大家立足自身职业优势和在群众中的良好威信,从群众反映的诉求中发现履职线索,在茶馆中调停、化解基层常见的争地、赡养、民间借贷等纠纷矛盾。”
政协委员组团坐镇茶室化解纠纷矛盾
去年7月,村民老闫用无人机给玉米喷洒除草剂,飘到了隔壁老徐家田里,导致300多亩大豆绝收,村干部几次调解未果。王士宏接到求助后,便邀请双方到茶室喝杯茶聊聊天,最终达成了赔偿事宜。“多亏了王士宏委员的团队,否则,我家这纠纷不知何时能解决。”记者在“委员连心茶室”采访时偶遇了前来道谢的崔女士。据其介绍,去年6月,她的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孩子撞到,面部受伤较重,“前期治疗时,对方支付了部分医疗费用。但后续的治疗费较高(6000多元),对方不愿意承担。”多次沟通无果后,崔女士慕名找到了王士宏求助。王士宏在了解了双方的情况后,仅通过两次调解,就化解了这场纠纷。
据悉,“委员连心茶室”自挂牌之初,就开设了社情民意反映日,五位政协委员轮流值班接待上门反映情况的群众。临涣镇委员联络组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调研、视察,在与群众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委员们则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写社情民意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安装交通指示灯、桥梁维修、名泉保护等问题。“此前,有位村民在喝茶时随口提到村口桥梁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委员们闻讯立即形成提案,推动相关部门解决。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危桥改造,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王士宏告诉记者,类似的事例在连心茶室里经常出现,当地也涌现出一批民间调解能手,第一时间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连心茶室”除了打造“一杯茶”七步调解法,还创新“以茶为媒”用方言俚语解读政策。据介绍,当地的政协委员会每周定期“坐诊”,与群众围坐一桌,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把法律知识、涉农政策等传递给当地村民。“比如,在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时,委员们结合本地实际,用‘土地入股像合伙做生意’这样的比喻,让群众秒懂政策利好。”王士宏告诉记者,调解纠纷,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理论宣讲,是为了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凝聚发展共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将继续在调解纠纷与理论宣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