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异录》记载一个故事:段成式驰猎,饥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无心炙。
“彘臛”,是猪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调料;“五鼎”,泛指贵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猪肉羹不加任何调料,味道之美,超过贵族们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认为是老姥“无心”,没有刻意为之,故尔,名之曰“无心炙”。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老姥“无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鲜的肉香。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煮一只猪头的。父亲将猪头卸块,放入大铁锅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炖,火到猪头烂,一提头骨,猪肉簌然而下,为佳。
这个清水煮肉的过程,肉近熟时,肉香开始缓缓散溢,房门打开,满庭院弥漫浓浓肉香,直叫人馋涎欲滴。热食黏糯、浓香,那种鲜明的猪肉香,单纯、明净,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彻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夹一片放入口中,缓缓咀嚼,那股特有的劲道,裹挟着鲜明的猪肉香,如一阵秋风飒然而至,爽透极了。
以之佐餐、佐酒,俱佳。
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摊上卖的猪头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杂陈,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该有的“肉香”。料香,掩盖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块猪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
美食如此,为文,为人,亦是如此。
《菜根谭》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文章之道,第一文词要通,所谓的“字通句顺”。恰到好处,便是一种美。但为文之核心,文词之上,更在“修辞立其诚”。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顺,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
若然,文无“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则雅矣,却失之于雕琢,走向伪饰。犹如沐猴而冠,摘下礼冠,到底还是一只猴啊。
为文如此,为人亦然。
社会中的人,多伪。伪,是一种修饰,也是一种保护,原本无可厚非。但到底,还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伪,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护,在别人,却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终至,防不胜防。于是,“伪”了的,就不只是一个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个社会。而一个虚伪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故而,去“伪”,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去“伪”,首先就应该从一个人自身做起。脱去伪饰,还其本真,保有一颗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诚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素朴,美在本真,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做一个赤子之人,于是,伪饰除矣。所谓“本然”,庶几乎近矣。
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
(路来森)
【橙美文】至味本然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8-13 08:44:51
《清异录》记载一个故事:段成式驰猎,饥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无心炙。
“彘臛”,是猪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调料;“五鼎”,泛指贵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猪肉羹不加任何调料,味道之美,超过贵族们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认为是老姥“无心”,没有刻意为之,故尔,名之曰“无心炙”。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老姥“无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鲜的肉香。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煮一只猪头的。父亲将猪头卸块,放入大铁锅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炖,火到猪头烂,一提头骨,猪肉簌然而下,为佳。
这个清水煮肉的过程,肉近熟时,肉香开始缓缓散溢,房门打开,满庭院弥漫浓浓肉香,直叫人馋涎欲滴。热食黏糯、浓香,那种鲜明的猪肉香,单纯、明净,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彻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夹一片放入口中,缓缓咀嚼,那股特有的劲道,裹挟着鲜明的猪肉香,如一阵秋风飒然而至,爽透极了。
以之佐餐、佐酒,俱佳。
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摊上卖的猪头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杂陈,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该有的“肉香”。料香,掩盖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块猪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
美食如此,为文,为人,亦是如此。
《菜根谭》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文章之道,第一文词要通,所谓的“字通句顺”。恰到好处,便是一种美。但为文之核心,文词之上,更在“修辞立其诚”。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顺,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
若然,文无“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则雅矣,却失之于雕琢,走向伪饰。犹如沐猴而冠,摘下礼冠,到底还是一只猴啊。
为文如此,为人亦然。
社会中的人,多伪。伪,是一种修饰,也是一种保护,原本无可厚非。但到底,还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伪,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护,在别人,却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终至,防不胜防。于是,“伪”了的,就不只是一个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个社会。而一个虚伪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故而,去“伪”,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去“伪”,首先就应该从一个人自身做起。脱去伪饰,还其本真,保有一颗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诚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素朴,美在本真,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做一个赤子之人,于是,伪饰除矣。所谓“本然”,庶几乎近矣。
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
(路来森)
《清异录》记载一个故事:段成式驰猎,饥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无心炙。“彘臛”,是猪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调料;“五鼎”,泛指贵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猪肉羹不加任何调料,味道之美,超过贵族们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认为是老姥“无心”,没有刻意为之,故尔,名之曰“无心炙”。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老姥“无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鲜的肉香。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煮一只猪头的。父亲将猪头卸块,放入大铁锅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炖,火到猪头烂,一提头骨,猪肉簌然而下,为佳。这个清水煮肉的过程,肉近熟时,肉香开始缓缓散溢,房门打开,满庭院弥漫浓浓肉香,直叫人馋涎欲滴。热食黏糯、浓香,那种鲜明的猪肉香,单纯、明净,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彻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夹一片放入口中,缓缓咀嚼,那股特有的劲道,裹挟着鲜明的猪肉香,如一阵秋风飒然而至,爽透极了。以之佐餐、佐酒,俱佳。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摊上卖的猪头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杂陈,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该有的“肉香”。料香,掩盖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块猪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美食如此,为文,为人,亦是如此。《菜根谭》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文章之道,第一文词要通,所谓的“字通句顺”。恰到好处,便是一种美。但为文之核心,文词之上,更在“修辞立其诚”。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顺,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若然,文无“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则雅矣,却失之于雕琢,走向伪饰。犹如沐猴而冠,摘下礼冠,到底还是一只猴啊。为文如此,为人亦然。社会中的人,多伪。伪,是一种修饰,也是一种保护,原本无可厚非。但到底,还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伪,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护,在别人,却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终至,防不胜防。于是,“伪”了的,就不只是一个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个社会。而一个虚伪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极其危险的。故而,去“伪”,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去“伪”,首先就应该从一个人自身做起。脱去伪饰,还其本真,保有一颗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诚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素朴,美在本真,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做一个赤子之人,于是,伪饰除矣。所谓“本然”,庶几乎近矣。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