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95岁老兵朱旭伟:跨越烽火,一生坚守信仰与担当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8-17 15:19:09

在安徽无为市御景苑小区里,住着一位95岁高龄的老兵——朱旭伟。尽管年事已高,但朱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每当回忆起那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老人的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少年立志:信仰种子在动荡中萌芽

1930年,朱旭伟出生于安徽无为无城镇一个小山村。彼时的中国,战火纷飞,动荡不安。朱旭伟和家人遭受了日军残酷扫荡的伤痛。一家人不得不四处“跑反”,以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

然而,黑暗中总有一丝光明。新四军队伍来到家乡后,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他们教唱革命歌曲、帮村民干农活,与老百姓亲如一家。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少年朱旭伟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

13岁那年,朱旭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新四军七师十九旅警卫连李昌信排长委托他送一封信到对面村子。朱旭伟凭借机灵劲儿,成功完成任务,给排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排长问他愿不愿意当兵打鬼子,朱旭伟虽因个头小、拿不动长枪而有些犹豫,但排长将身上的手枪挎在他身上时,摸着真枪的他威武又自豪。就这样,身高不足步枪长的他,成为警卫连最小的战士,开启了军旅生涯。

烽火硝烟:生死考验铸就英雄本色

加入新四军后,朱旭伟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在无为尚礼区河背巡逻时,他们所在的四五十人警卫连时刻与河对面南岸的敌占区对峙。

一场遭遇战,让朱旭伟刻骨铭心。日军故意暴露火力引诱,观察敌情的连指导员王符志被打伤后不治身亡。“鬼子很狡猾,躲起来故意向后方打枪。指导员听到枪声探出身子观察时,被埋伏的鬼子一枪打中胸口。”朱旭伟亲眼看到指导员在面前倒下。说到动情处,朱旭伟眼里泛起了泪光。

抗战后期,朱旭伟转入后勤部队。日本宣布投降后,他跟随部队“北撤”,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睢杞、淮海、莱芜、孟良崮等诸多关键战役。在北上山东的路途中,他要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身上长满疮疼得几乎不能走路,却硬是靠马驮着抵达前方战线;在胶东一带的战役中,他冲锋时胳膊和腿都受伤,仍忍着剧痛走回壕沟,从一人多高的壕沟里爬到平地上才倒下。枪林弹雨中,他毫不退缩,冲锋在前,这些生死考验化作了他军功章上闪耀的光芒。

地方建设:脱下军装续写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朱旭伟响应号召投身地方建设。他从泉塘公社党委书记做起,在十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离休前担任供销社督导员,他依然坚持深入基层调研,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朱旭伟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还十分注重家教。他养育了5个孩子,个个都有出息,但他从未以英雄自居,当兵打仗的事很少提及。如今,朱旭伟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依旧保持着自律的生活。每日清晨5点准时起床,在楼上阳台散步、伸腿,给家中的月季、白兰花浇水养护;早餐后阅读报纸,闲暇时在电脑上浏览新闻;每月坚持下楼三四次,上下楼梯从不需要家人搀扶。

在朱老家阳台上,一棵近两米高的白兰花正含苞待放,空气中飘散着淡淡清香。“这是父亲养了20多年的白兰花,花开时,老爷子总是摘一大把,送给喜欢的人。”朱旭伟的女儿说。

朱旭伟的传奇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他用一生跨越烽火,坚守信仰与担当,激励着后人铭记过往砥砺前行。(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