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8-13 08:45:47

战国时代,有位音乐家公明仪,自幼有音乐天赋,琴艺高超,远近闻名。他的琴声,引得飞鸟驻足,招得溪流缓滞,拦得樵农停步。一日,他正在田间弹奏,见一头黄牛正神态悠然地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起,便对着牛弹奏了一曲《清角之操》。此曲清越雅致,然而那牛依旧埋头啃食,不为所动,眼皮都不曾抬一下。这就是成语“对牛弹琴”的来历。其实这个成语只取自这个故事的上半部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故事更精彩的下半部分。公明仪见状并不灰心,他走到牛身旁,细细观察,见牛不慌不忙,偶尔甩甩尾巴,驱赶蚊蝇。公明仪沉思良久,忽有所悟。他再次坐下,指尖轻拨琴弦,这一次,他不再弹奏《清角之操》,而是模仿起刚刚在牛身边所听的声音——嗡嗡的蚊蝇振翅声、哞哞的牛犊呼唤声、风吹草叶的沙沙声、溪水流淌的潺潺声……这一次,牛缓缓抬起头,耳朵竖起,眼睛直直地望向他。琴声继续,牛竟不再吃草,而是静静站立,尾巴轻轻摆动,仿佛听得入迷。路过的人,无不惊讶:“怪哉!牛竟听琴了?”

该成语原是嘲讽牛听不懂高雅的琴曲,只能听那些“蚊虻之声”“孤犊之鸣”。但在了解完整的故事之后,我们会客观地发现,牛不听《清角之操》,不是牛的问题,而是曲子不合它的心。换了它感兴趣的调子,它自然而然愿意听了。这和俗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公明仪将高雅的乐曲演奏给一头牛来听,属于没有看准对象,实在是“乱弹琴”。在不了解“听众”的时候就弹琴,难免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场面。

我想,教育亦是如此。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否则等于白费口舌 。在交谈时,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话题,唯有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交谈的目的和效果。如果离开这个基点,即使讲得天花乱坠,说得理正词直,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如风过耳。

我见过许多父母,对着孩子苦口婆心,动辄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讲尽道理,如同对着牛弹奏高雅之曲,孩子充耳不闻,两眼茫然,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父母便怒,斥责孩子顽劣,不堪教化。可曾想过,或许不是孩子不愿听,而是我们的话,根本不曾入其心?但孩子不听,未必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的话,不合他们的耳,不合他们的心。

因材施教,方为良师。每个孩子的心,都像藏满奇珍异宝的山洞,而教育的方式,便是一张藏宝图。若藏宝图有误,再用心也找不到山洞;若藏宝图正确,循着路线,便可挖出宝藏。可惜许多父母师长,只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弹琴”,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若孩子不听,便是“牛”,却从未想过,“抚琴之人”或许该换一首“曲子”。

有的孩子爱动,你偏要他静坐思考,他如何听得进?不妨先让他跑够了,再引导他思考奔跑的学问;有的孩子爱涂鸦,你偏要他背诗,他如何记得住?不如让他在画中题诗,诗画相融,自然领悟;有的孩子沉默寡言,你偏要他当众演讲,他如何不惧?不如先让他在日记中表达,待信心足了,再慢慢开口;有的孩子……

教育之道,核心不在于让孩子听懂我们的曲子,而在于我们能否找到适合孩子的节奏。可谓“非子不闻,不合其心矣”。若能明白这一点,教育便不再是强迫,而是一场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升华了。

李本兰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