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成都举办了今年有统计以来的第8场发布会。李斌用了三个小时来讲解这款蔚来品牌的纯电大三排SUV,这是继乐道L90“背水一战”的艰难转型后,李斌为了保证四季度盈利,不容有失的一座城池。当日蔚来ES8发布后,蔚来美股大涨9.27%,8月22日港股收涨11.12%。截至目前,蔚来港股已重返千亿市值,总市值超过111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分化,腰部品牌苦苦挣扎,尾部玩家则面临出局的命运。据此前披露的小米汽车(含集团汽车业务)、小鹏汽车、零跑汽车中期财报显示,小米凭借全生态协同实现汽车业务规模化盈利,零跑成为第二家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小鹏则在毛利率持续改善下逐步收窄亏损。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小米汽车、蔚来汽车等汽车品牌,相继抛出盈利时间表,一场围绕“自我造血”能力的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01/
盈利时间表
8月21日晚,蔚来汽车新款ES8公布预售价,其中,电池租用方式购买预售价30.88万元起。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个价格比老款便宜了12万元。
李斌则在当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回应新车定价:“如果蔚来继续保持高价,很难参与市场竞争。他介绍,新款ES8现在的成本比那时候(老款ES8)低很多,现在这个价格仍然有毛利,“蔚来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在当天的沟通会上,蔚来总裁秦力洪也表示,公司不公布订单数量,但如果按照小时来算,截至目前,全新ES8的订单量已超过上个月的乐道L90。
李斌(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摩根士丹利的调研显示,蔚来ES8车型的预订单表现超出预期。截至上周末,ES8的预订单(需缴纳5000元人民币可退还定金)可能已突破30000辆,且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得益于乐道L90上市,蔚来终于扬眉吐气,蔚来的“双品牌”战略正在显效。有消息称,乐道 L60 8月订单环比大涨 30%,L90进店量也在持续攀升,蔚来、乐道实现互相引流。
2025年四季度已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盈利决战时刻”。蔚来、小鹏、小米等车企不约而同将盈利目标锁定在这一节点,试图通过销量突破、成本优化和技术升级实现“自我造血”。
6月13日,李斌再次重申四季度盈利目标,蔚来预计在本年度四季度月销量将达到5万辆,其中蔚来品牌有望实现2.5万辆的销量,较去年月均2万辆的稳定销量增长20%,同时毛利率预计也将提升20%。
而在同月举行的小米投资者大会上,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小米汽车业务的亏损正在逐步缩小,并预计将在三或四季度实现盈利。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总收入达到186亿元,占小米集团总收入的16.71%。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的收入为181亿元,环比增长10.7%,经营亏损为5亿元,与2024年四季度7亿元的净亏损相比,有所减少。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历经十年高速扩张后,迎来残酷的盈利淘汰赛。这一年,也被行业视为盈利的“分水岭”。在这场残酷淘汰赛中,价格战加剧、融资环境趋紧、消费者偏好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这一轮行业调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残酷和彻底。
02/
残酷的现实
2025年开年,特斯拉打响降价第一枪,数十家车企迅速跟进。
小鹏汽车给予高额补贴;理想汽车推出兜底政策;合资车企也各自使出降价等“撒手锏”。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3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2%。
尽管相较2024年,今年国内车市降价促销力度明显减弱,但是价格战在刺激短期销量的同时,仍在侵蚀行业利润。据乘联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3%,行业利润率仅为4.4%,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利润率表现偏低。
价格战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关于“一下能降数万元之多,谁知道会不会减配?”的疑虑充斥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事实上,这样的言论也代表了不少购车者的心态。汽车与一般的日用消费品不同,事关生命及财产安全,价格剧烈波动反而抑制了消费意愿。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车企难以实现“以价换量”的初衷,却使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普遍承压。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价格战下,不同规模企业分化明显。比如,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和垂直整合能力,能够消化降价影响;理想汽车依靠接近20%的高毛利率,仍有利润空间;而蔚来等毛利率偏低的企业,则在价格战中相对被动。
李想(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融资环境趋紧,2025年成为关键窗口期。一级市场对新势力的投资趋于谨慎,二级市场更关注现金流健康度。
创业至今,2024年是蔚来亏损幅度最大的年份,财年内亏损224亿元,超过同期上市未盈利车企亏损总和。另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4年7年间,蔚来累计亏损累计已破千亿大关。
现金流状况不仅成为区分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指标,也影响着购车者的心态。今年8月,元新闻记者走访暑期车市时发现,在预算和车辆配置相近的情况下,车企的生存状况影响着消费者的购车心智。
融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向元新闻记者指出,政府产业基金更加青睐具有核心技术、商业模型清晰的企业;资本市场对“故事”和概念的追捧让位于对盈利能力的务实考量;银行信贷则更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和抵押物价值。在这种环境下,尚未盈利的企业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进一步恶化其财务健康状况。
行业洗牌在尾部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残酷。懂车帝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69辆;哪吒汽车2024年11月单月销量仅1500辆。 这些品牌年销量普遍低于10万辆,缺乏规模效应与差异化技术,现金储备薄弱(部分不足百亿)。
张翔认为,2025-2026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集中淘汰期,市场将从目前的数十个品牌收敛至10个左右的主流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兼并重组可能成为尾部企业的出路之一。传统车企集团、科技公司或跨界投资者,或将通过收购获取新能源汽车产能与技术,加速行业整合。
03/
盈利的关键点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新能源汽车含出口的销量预计达到1650万辆,增速接近30%,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预计超过55%。
据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开年以来,以小鹏、零跑为代表的头部新势力销量普遍站上月均3万辆的规模,较高的月销量带来的规模化效应一定程度上摊薄了车企的固定成本。
理想汽车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9.29万辆,净利润6.47亿元,车辆毛利率19.3%领跑行业;零跑汽车虽受新老产品过渡影响净亏损1.3亿元,但同比2024年Q1的10.1亿亏损已大幅收窄89%,其毛利率提升至14.9%的历史高位。这意味着,产销规模与盈利能力正在形成正相关。零跑方面则对此表示,同比增长主要是由于销量增长。
王传福 (图片来源:比亚迪)
技术进步带来了成本下降,不同车企间的技术差异化则带来了产品溢价能力的提升。零跑汽车通过“内收”战略,对芯片、雷达等部分零部件自研和平台化,实现了C10和C16等不同车型的零部件共享率超80%,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小鹏汽车则借供应链改革和800V高压平台普及,降低物料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汽车毛利率。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盈利创造了有利条件。2025年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免征的最后一年(2026年减半征收购置税),叠加“两新”政策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更大,刺激了消费需求集中释放。
需要指出的是,以旧换新政策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同时,充电基建补贴进一步降低用户门槛,车桩比已降至2:1,进一步缓解了“充电焦虑”。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驱动力的增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正式进入“油电倒挂”时代。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后补贴”时点,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也从早期的政策驱动、牌照驱动,逐步转向产品力驱动。此外。00后开始进入职场带来的新增购车群体,更加青睐智能化、网联化程度高的新能源车型,为企业带来了市场自发性需求的增长。
这场变革背后,是在“反内卷”的大趋势下,汽车产业规模效应显现、技术降本突破、全球化布局加速的三重驱动。然而,这一轮的竞争也将加倍激烈,除了规模和盈利之外,它们能否在新的竞赛格局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将决定它们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下一段征程能否走得更稳、更远。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