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大科学装置到底有啥用?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了哪些核心能力?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8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组织力量编制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共梳理科学中心相关创新单元(装置、机构、平台)可对外提供的科技服务341项,覆盖25个领域,详细介绍了大科学装置、高能级研究机构、各平台的基本情况、实验条件建设情况和对外服务能力等情况。
建成在建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安徽省于2017年1月获批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经过8年多的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明显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明显,形成运行、在建、预研谋划13个装置梯次推进、30余个交叉创新平台体系布局的格局,建成在建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先后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五大研究院,以及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逐步成长为我省除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之外的“科创第三高地”。
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挖掘装置建设运行中衍生的前沿技术,支持开展技术二次开发,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人才,组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复合型人才,科学中心人才“强磁场”效应显现。
原创性标志性创新成果涌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EAST装置“亿度千秒”、稳态强磁场世界最高磁场强度等标志性成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创新高地、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策源地。”
《白皮书》展示科学中心科技服务能力
为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科学中心装置、机构、平台等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组织力量编制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共梳理科学中心相关创新单元(装置、机构、平台)可对外提供的科技服务341项,包括材料结构分析、气液成分分析、多模态多尺度脑成像、实验动物定制、药物筛选、存算一体信息技术服务、多语种智能语音服务、卫星数据处理、芯片封装与测试、精密加工制造等,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未来网络、新材料、新能源等25个领域,共6.3万字。《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等7个大科学装置、能源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研究机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18个平台的基本情况、实验条件建设情况和对外服务能力,还包括各创新单元的联系方式、机时申请说明等。
《白皮书》将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同步发布,方便用户、机构获取。
推动大科学装置更多向产业用户开放
紧扣“科研资源富集”向“科技服务优质”升级的目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一步将出台大科学装置支持管理办法,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论证、建设、运维和使用,推动大科学装置更多向产业用户开放,加强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大科学装置用好长期积累的海量实验数据,有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数据服务。同时,探索市场化运营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稳步提升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水平和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将制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工作指引》,推动大科学装置、高能级研究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创新单元,在建设需求、仪器设备、研发平台、科技服务能力、可转化成果等方面向社会开放,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或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服务能力。
同时,常态化举办科学中心创新沙龙、成果推介会等活动,打造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充分融合的交汇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科学中心创新成果赋能我省产业发展。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实习生 熊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