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动力电池退役潮催生千亿级市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8-27 16:39:38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正浮出水面——首批动力电池退役潮已然来临。

自2016年起,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需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如今“八年之约”陆续到期,大量动力电池面临退役。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2028年起更将超过40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元。现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站在历史性的拐点上。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持续提升,以及首批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的到来,回收利用已从理论上的“未来产业”转变为现实中的“刚需市场”。

退役潮来袭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突然站上风口并非偶然。回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2013年前后销量开始大幅增长,而动力电池通常只有5至8年的使用寿命,这意味着“动力电池退役潮”早已近在眼前。

一位专注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拆解回收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大类。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动力电池就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上,需要回收处理。其中:当电池电量在50%到80%之间的,会进行梯次利用,也就是将已退役的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后,做成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继续服役。如果电池容量衰减到40%以下,就会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电池中的钴、镍、锂等金属原材料,循环再造新电池。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并逐年增长,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这些退役电池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是对有价金属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和安全隐患。

然而,行业乱象也随之浮现。目前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存量近19万家,而工信部认定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有156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目前,电池回收领域一些企业存在重回收轻环保、环境事故频发的问题,法治化监管刻不容缓。”这些“小作坊”凭借成本控制优势占据半壁江山,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普遍面临“吃不饱”的困境。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白名单”企业名义总产能达到379.3万吨/年,但2024年实际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仅约3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8%。

此外,技术瓶颈同样制约着行业发展。退役电池的类型、性能、规格等差异较大,有的电池在车载阶段的数据不透明、不全面,容量衰退严重,这不仅影响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性,还存在安全隐患。

退役不等于报废

电池回收利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据了解,退役动力电池进入企业后,需历经一系列复杂环节。首先,企业会将废旧电池送入拆解线,进行初步破碎和分离。随后,对拆解后的电池组件开展分类处理。紧接着,运用物理法和化学法等手段,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进行分离和提纯。这一整套流程,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很高,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回收效率与产品质量。

目前,国内电池回收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分为整车厂;电池企业;电池回收企业。 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巡鹰新能源”),坐落于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集新能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和投资整合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巡鹰新能源于2013年切入新能源赛道,2017年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2018年起草安徽省首个动力电池地方标准,且首代巡鹰全自动锂电拆解装备正式投入使用。

巡鹰新能源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元新闻记者,巡鹰新能源集团入局早,和国内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了渠道优势;搭建智慧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区块链+IoT+AI技术”融合探索,完成设备信息上链,构建公司在电池智能制造、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投资运营等各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壁垒,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可信流转;依托巡鹰自主研发的移动式带电破碎回收一体机及专利技术(如智能高效卷芯拆解技术),提升回收效率并降低成本。

该工作人员表示,相较于同业,巡鹰新能源集团更早实现了从“回收厂商”到“全周期能源网络服务商”的跃迁,其闭环生态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新能源产业价值逻辑的重塑——将回收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

面对行业普遍面临检测成本高、残值评估难等问题,巡鹰新能源通过全链条技术整合与自研体系搭建实现降本突破。依托覆盖废旧锂电池快速放电、精细化拆解、极片打粉至极片剥离、湿法回收至材料修复的全流程布局,打破行业单一环节运作的局限,形成上下游协同的成本控制能力。

自建材料实验室构建“研发-测试”一体化闭环,避免外部依赖,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优势显著。测试端配备完整设备矩阵,从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到锂电池制作(包括扣电、软包电池)及电性能测试均可自主完成,避免外委检测的时间与费用损耗。

此外,考虑到补锂等延寿技术当前在安全性控制上的边界,其应用暂聚焦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等对安全冗余要求相对灵活的场景。

据前述工作人员向元新闻记者介绍,巡鹰新能源依托现有完整的锂电池梯次利用产线,构建了从电芯检测、模组重组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能力,为补锂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奠定了扎实基础。

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群

2018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溯源管理、行业规范、试点示范等一系列管理政策,并对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及综合利用企业规范条件进行修订,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称,电池回收政策从去年底开始持续迎来积极变化,去年12月底,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较此前的《规范条件》(2019年本)对行业进入门槛、梯次利用、再生回收等要求更加严格;本次从工信部行业规范上升到国务院层面,体现出国家对电池回收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视。电池回收行业正在迎来市场、政策、技术端的积极变化。

在这场席卷而来的退役潮中,安徽省正在凭借前瞻布局和产业链优势,在全国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安徽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安徽省汽车办等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创建一批省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目前,安徽已引进了镭赛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基地、萃星科技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项目基地、苏高新年处理25万吨退役动力电池项目等一系列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项目。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常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