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来,是完成一件父亲多年前交代的事。”
8月25日上午,安徽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迎来一位捐赠者——71岁的合肥市民傅勇。
他带来了一副已经泛旧的日军军用望远镜。这是一件历经抗战、解放战争与剿匪行动的实物,属于他的父亲傅兰茂,一位抗战老兵。
“这个东西,父亲一直放在老木匣子里,不让碰、不让丢。”傅勇轻轻抚摸着望远镜的镜筒说,“他说这是打仗时缴获的,也是他最信任的‘眼睛’,是一种战场记忆,也是一种沉默的告慰。”◢
战场上的“眼睛”:父亲留下的沉默见证
傅兰茂,192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43年参加八路军,编入开国将军曾雍雅领导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三支队。
那一年,日军在华北地区不断加大扫荡力度。傅兰茂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侦察参谋。一次反击战中,他随小队缴获了一批日军物资,其中便有这副军用望远镜。
“他没具体说是哪一仗缴获的,但他一拿到手就特别珍惜。”傅勇回忆,父亲从事敌情侦察和地图测绘工作,这副望远镜从那时起就成了他的“武器”。
从太行山到锦州城,从辽沈战役到湘西剿匪,傅兰茂背着这副望远镜走过了无数激烈战场。
“父亲从不夸口。他说,这副望远镜在黑夜里、在山头上,能让你提前看见敌人,也能帮你避免牺牲。”傅勇的眼神认真,“他说,有几次侦察任务,是靠它捡回了一条命。”
1952年,傅兰茂被抽调前往东北航校学习飞行指挥。临别时,部队首长将这副望远镜正式奖励给他,作为战功纪念品,让他永久保存。
此后,它被密封在家中的老木匣里,一放就是数十年。
一件家传物件,一段时代记忆
傅兰茂晚年定居合肥,子女都陪伴在侧。尽管老人不太爱讲故事,但对这副望远镜却始终视若珍宝。
“我记得他去世前两年,有一次天气好,拉着我坐在阳台上。他拿着望远镜,对着天空看了一会,然后说了一句‘这东西不能丢。’”傅勇说,那时候他才意识到父亲心里其实早有安排。
“他说不是家传的宝贝,也不是值钱的东西,而是他活着回来的见证,是对很多牺牲战友的告慰。”
望远镜一直锁着,不轻易拿出。“小时候我们谁也不敢动,父亲也从不让碰。他说,不要把它当个收藏品。这是历史,是见证,是要告诉下一代的。”
傅兰茂去世后,这架望远镜被三兄妹一直小心保存。“我们都知道这是父亲心里的一件大事,谁也没想着拿出去卖或者捐。后来看到合新闻报道的那个‘19件日军侵华铁证’专题,我们全家人坐下来认真聊了聊。”
傅勇所指的是不久前合新闻发布的一篇深度报道,详细呈现了多件由合肥市民捐赠的抗战实物及背后故事,引发不少市民回忆与共鸣。
“看完那篇报道,我觉得这个望远镜也该‘归队’了。”傅勇说,他立即联系了哥哥妹妹,商量是否可以将望远镜捐出。“我们三人没争执,全都赞同。”
“我们不缺这个物件,但这个物件需要一个可以讲述的地方。让它‘沉默’下去,反而对不起它经历过的那些战火。”
傅勇告诉记者,望远镜的皮革已经破损,但镜片依旧清晰。父亲晚年视力不好,偶尔还会拿起来看一看,“他说,这是老朋友,陪他活过来。”
全社会征集,尤其欢迎民间捐赠
看着工作人员将望远镜包好、登记入档,傅勇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点了一下头。
傅勇表示:“父亲这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今天进行捐赠,就是让这个缩影被看见。”
安徽革命军事馆相关负责人在捐赠现场表示,这副望远镜不仅具备抗战实物价值,更难得的是有明确来源和完整背景。
“这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一个家庭跨越数十年的记忆传承。我们非常感谢傅勇先生,也欢迎更多像这样的文物史料加入。”
据介绍,目前安徽革命军事馆仍在紧锣密鼓筹建中,正在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史料,尤其欢迎民间捐赠。
“民间藏品往往带有生活化的细节,这正是我们当前陈列设计中最需要的部分。”该负责人表示:“我们相信,每一件藏品后面都有一段沉默的记忆,也许还散落在民间,也许还沉睡在某个抽屉的角落。我们愿意听它们讲述,也愿意等待它们归来。”
市民如有意捐赠,可拨打电话联系:
18662936123、15215697719、0551-65961197、0551-65961416。
江淮晨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文 李康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