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路】“敌后铁军” 烽火艺魂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8-29 14:31:05

编者的话

他们是抗战“敌后铁军”中的文艺尖兵,艺术是他们的战斗武器。他们走一路、写一路、唱一路、画一路,激励群众,鼓舞士气,展现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风貌和抗争意志,创作出享誉中外的文艺佳作。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设立戏剧组、歌咏组、绘画组、舞蹈组、民运组等,这些文艺小组活跃在安徽大地上。刀笔为枪,木刻版画等抗战美术作品,铭刻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时的坚毅脸庞;旋律为号,军歌、民歌等抗战音乐作品,激荡着敌后军民怒吼战斗的精神力量。抗战文艺,传播正义之声、胜利之声,记录英烈事迹、英雄风范。这份抗战史诗的艺术凝结和历史回响,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信仰基因,继续发扬这份“以天下为己任”“为信念而斗争”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晋文婧)

1939年10月11日《抗敌报》刊登的颁布学唱《新四军军歌》的命令及歌谱。

战地服务团为战士表演《插秧舞》。

赖少其创作的《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又名《女兵》)黑白木刻。赖少其艺术馆供图

拂晓剧团排练节目。胡遵远供图

“好戏连台”凝聚万众一心

戏剧组、歌咏组、绘画组、舞蹈组、民运组……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了战地服务团,包括诸多小组,积极展开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夏,上海慰问团戏剧队全体加入新四军。30岁左右的青年戏剧工作者,给新四军的戏剧艺术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各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剧团。被誉为新四军“状元剧团”的淮南大众剧团,其前身是1940年9月6日根据津浦路东省委的决定在直属区塔集成立的路东办事处宣教团,1941年8月下旬,以此为基础,淮南大众剧团总团组建。总团在路东组建了8个分团和1个美术队。

新四军和安徽各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团体,创作了一些新的剧本。

《一条战线》《最后的命令》《两肩仇恨》《风雨之夜》《鸿福临门》《云二姐》……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佳作不断。戏剧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相关史料中记载:“但他们熟悉民间艺术形式,会唱地方小调、洪山戏、拉魂腔,会跑旱船,跳花鼓灯,还有的同志略懂京剧的奥妙,以所谓‘旧瓶装新酒’的新京剧来表现战士的生活。”此外,各剧团还演出话剧、活报剧,演出冼星海的名作《黄河大合唱》和曹禺的名著《日出》《原野》《雷雨》等。

各剧团在安徽各根据地演出的最大特点,是配合抗战和根据地的建设事业。

如1939年夏,日军调集兵力对皖南南陵、繁昌地区扫荡,战斗刚刚结束,何士德就连续谱写了《反扫荡》和《繁昌之战》两首反映此次战役胜利、激励我军将士誓死保卫国土的战歌。皖南事变后,抗敌剧团不久就创作演出了《茂林血债》。为配合党的整风运动,二师文工团赶排了苏联话剧《前线》等。为了扩充兵源,补充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演出《农村曲》,剧情演到高潮时,突然从台上跳下几个小伙子,当场报名参军。戏剧真正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激发民众抗战的情绪。四师拂晓剧团配合反顽战斗,演出了以东北义勇军抗日为题材编写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抗日节目。

据史料记载:“部队文娱工作也开展得很好。除师、支队有文工团、队,经常到各团、队演出外,连队也经常根据真人真事自编自唱,举办小型文娱晚会,广泛开展‘兵演兵’。每年五月,只要没有战斗任务,各部队都开展军政文娱体育大竞赛。”新四军的物质生活很艰苦,布衣素食却精神充实,充满着进步的氛围。(作者:崔纬国,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省新研会铁军影视中心主任)

“文艺之花”绽放战斗高地

抗日名将彭雪枫创建的“拂晓剧团”被人们称为绽放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上充满“朝气、希望、革命、勇进”的文艺之花。演员们把舞台当战场、把演出当战斗,勇敢地承担起“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光荣职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拂晓剧团最初成立于1938年的5月。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剧团骨干被编散。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在东征途中,于河南杞县招收了一批朝气蓬勃、能说会唱的青年学生。彭雪枫决定以他们为骨干重建拂晓剧团。

剧团成员齐心协力、刻苦学习,在豫东鹿邑演出的第一个活报剧《打鬼子》终于获得了成功。此后,剧团的人员和设备不断得到补充,阵容逐渐壮大,演出的节目以“抗战”为中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村曲》《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的母亲》等歌剧、戏剧和话剧,也有《傻小子打游击》《小放牛》等现代京剧。他们还将《日出》《雷雨》《原野》等大型剧目和民间流行的秧歌、快板、相声、双簧、打花棍等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并根据当时的抗战局势对《打渔杀家》《空城计》《法门寺》等传统京剧进行了改编。

这些文艺作品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滔天罪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丑恶嘴脸,宣传了新四军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1940年6月,拂晓剧团随战斗部队进驻蒙城后,在体育场演出了话剧《小三子》《渡黄河》、大合唱《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节目。演出现场掌声不断、群情振奋,演出结束后,许多青年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

在给驻涡阳的东北军演出时,剧团精心挑选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节目。当台上演员唱出:“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的家乡……”等词句时,台下的士兵们个个悲伤地低着头,发出一片悲泣的哭声,许多人愤怒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个光荣的剧团——拂晓剧团,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踏上了战斗新征程。(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从《抗敌报》到《拂晓报》

英勇地书写

淮北大地曾流传民谣“彭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1938年9月2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机关报《拂晓报》创刊。

在涡阳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我们看到了“《拂晓报》发刊词”。彭雪枫为《拂晓报》报头命名、题字并撰写创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创刊词指出,“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拂晓报》沿着支队东去的征途,横越平汉,东渡黄水,征战在“涡河岸上”和“淮水两旁”。拂晓报人克服种种困难,忠实地记录了豫皖苏边抗日游击健儿的英雄业绩。

1938年5月1日,新四军政治部在皖南岩寺创办了《抗敌报》。据史料记载,创刊之初,由于缺少合适的印刷纸张,《抗敌报》只能使用当地的黄土纸印刷,后来和宣纸手工艺人取得联系进行合作,以宣城当地的宣纸为纸张来源。《抗敌报》由初创时期的8开1版,逐步改为4开4版,并增设了文艺、战士园地、抗敌剧场、新文字、青年队等副刊,广泛吸收一线官兵来稿。至1941年1月停刊,《抗敌报》共出版221期,在新四军内部乃至广大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都产生巨大影响。

据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新四军战史》一书中记载,《抗敌报》创办之后,又有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创办的《抗敌报》江北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创办的《抗敌报》苏北版。各支队也先后出版了报纸和刊物,如《拂晓报》《战士报》《火线报》《东进报》《挺进报》等。军政治部还创办了《抗敌》《抗敌画报》《战士园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共有报刊30余种。1941年至1943年间,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先后创办了《江淮日报》《新华报》和《真理》《实践》《江淮杂志》《江淮文化》等报刊。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前夕,《抗敌报》在新四军军部转移前出版了最后一期,并将印刷好的报纸散发到已经踏上征途的官兵手中。而《拂晓报》,这份最初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创办后由第四师出版的报纸,从1942年元旦起改为中共淮北区委机关报,面向淮北根据地广大军民,并传播到国统区一些城市和香港,以及东南亚和莫斯科、纽约等地。某种意义上来说,抗敌将士们英勇地书写与传播,完成了“接力”。(本报记者 晋文婧

从《抗战门神》到《展翅高飞》

深沉地刻画

报刊对于战事进行了真实记载,同时也是承载美术画稿、音乐乐谱等诸多抗战文艺形式的载体。

1939年,赖少其以战地记者为掩护,经江西、湖南、浙江,到达安徽,在泾县新四军军部参加了新四军。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新四军美术工作回忆录》所记载表述,赖少其从桂林来到军部,主持《抗敌画报》。通过铅印和石版彩印相结合,画报质量大有提高,画报内容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也更加精彩了。

1939年1月,赖少其创作了著名的套色版画《抗战门神》,作为年画被印刷1万份,春节贴在抗战后方千家万户门上。门神画上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抗日民兵,英姿飒爽地跃马扬刀,在中国木刻版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大众化、民族化的杰作。

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上海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将其视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之秋,中国的木刻版画艺术家们,通过插图、报头、招贴画、年画、传单、教科书封面等形式,创作出大批描绘沦陷区人民悲惨际遇以及民众英勇抗战的优秀作品。追求进步的赖少其与鲁迅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在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内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鲁迅写给赖少其的5封信。1935年6月29日,鲁迅先生给赖少其的一封信中写道:“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在与赖少其的通信中,鲁迅多次肯定其作品“有骨力、有血性”,直言他是“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这一赞誉是对一位艺术家“以艺报国”的注解。

“抗战时期赖少其的作品,革命倾向鲜明、黑白对比强烈、木刻刀法简洁。”著名版画家、“新徽派版画”创始人之一师松龄在文章中回忆赖少其时提到:“就是在1941年因‘皖南事变’被囚于上饶集中营时,他也以《展翅高飞》的艺术作品鼓励难友冲破牢笼,去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在狱中的这幅画中,一只雄鹰展翅高飞,象征着革命志士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战士,木刻始终是手中的“匕首”和“投枪”。

在安徽博物院8月10日开放的新展《烽火画卷——宣传画中的安徽抗战记忆》中,我们同样看见了赖少其的作品《我们的女战士》。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抗战美术工作者的杰作,首次面向大众展出。金若的木刻《到哪里去》、莫璞的木刻《巷战》、野夫的《从敌区里抢回来的特产》等作品,以及许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战地美术工作者们,他们用艺术的视角描述日军的凶残暴虐、百姓的流离失所、江淮儿女的抗战热情、新四军将士的英勇杀敌、抗敌忠烈的英勇事迹。(本报记者 晋文婧

从《新四军军歌》到《别了,皖南》

自由地歌唱

在位于泾县云岭镇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我们看到了一份《抗敌报》的影印件,1939年10月11日《抗敌报》刊登了《新四军军歌》歌谱。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那烽火岁月,多少战士高唱着这首歌,与敌人浴血奋战;多少老百姓聆听着这首歌,期盼子弟兵得胜归来。

雄壮的军歌,道出了新四军名称的历史由来,也见证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曲采用多段体结构,由四个乐段组成,共两段歌词,分别以北伐战争和纵横驰骋的新四军为主线。曲调雄浑有力,富有革命激情,反映了新四军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英勇精神,它陪伴着这支铁军浴血奋战走向胜利,更是成为传唱至今的红色经典歌曲之一。

硝烟弥漫,战歌嘹亮。安徽各抗日根据地的歌曲创作、演唱十分活跃。

据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崔纬国介绍,新四军在皖南时期,任光等一批卓有才华的音乐家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工作者汇集于此,他们共同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新四军军歌》《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繁昌之战》《父子岭上》《反扫荡》《渡长江》《王老五》等,被永远地记载于史册。1942年夏,贺绿汀来到在淮南根据地,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新四军的音乐队伍不断成长。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天长籍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采集改编的《好一朵茉莉花》,最终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民歌。在皖江抗日根据地,无为民歌《送晚茶》同样经久不衰。

战火中的文艺作品,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9000余人唱着告别皖南的歌曲,由云岭一带出发,踏上北移的征程。“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别了!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

这首歌的歌名叫作《别了,皖南》,由创作了《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及民乐《彩云追月》的音乐家任光作曲。这首歌曲,见证了江南新四军告别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表达出新四军将士对皖南依依不舍的告别之情,同时也成为祭奠“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们的悲壮战歌!

就在1941年1月13日拂晓,任光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别了,皖南》,成为他的遗作。革命音乐家们的奋斗与牺牲,换来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和抗战音乐在民众中广泛传播,极大地唤起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本报记者 晋文婧 实习生 吴子渔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