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安徽利辛支教老师侯纯广:大漠边陲育桃李,雪域高原传知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9-09 19:02:35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旁的和田到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藏源之地山南,从安徽省首批援疆支教老师到再次请缨“组团式”援藏,我省利辛一中的老师侯纯广一次次跨越山海奔赴,把青春熔铸成边疆教育的火种,在三尺讲台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从小耳濡目染,向往三尺讲台

侯纯广出生在皖北平原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之家,“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主要是受爷爷和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影响。”据侯纯广介绍,他的爷爷是一名小学教师,从事了好多年的教育工作,退休后还被学校返聘回去教书。“从我记事起,就经常能看到爷爷的学生逢年过节来探望他。所以,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

上学后,侯纯广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我当年的班主任是个语文老师,非常和善,对学生特别好。有些时候,我在生活学习上的困惑,更愿意跟她去说。”侯纯广至今还记得有位老师骑摩车摔伤了腿,原以为他会休养好一阵子才能来上课,“结果他第二天就杵着拐杖来上课了。”耳濡目染之下,侯纯广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某企业递来的高薪橄榄枝,选择成为利辛一中的一名老师。

侯纯广在解答学生的问题(利辛一中,近期)

安徽教师首次入疆“开荒”教育

2010年春夏之交,安徽省计划选派首批援疆支教老师。“消息传到学校的时候,我就猜到他肯定想去。”侯纯广的爱人胡娜和他是青梅竹马的同学,“高考那会儿,他就一心想报新疆的石河子大学,到祖国的边疆去奋斗。后来因为父母身体不好,才放弃了。”同样是老师,胡娜非常理解丈夫“师者担当”的想法,然而此时的她已经怀孕8个多月,即将临盆,“所以,当时非常不愿他离开……最终放他入疆支教,主要还是他太会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了。另外,他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也很支持他的决定,愿意‘舍小家、为大家’。”

2011年2月,侯纯广告别了刚刚生产的妻子和体弱多病的父母,远赴3000公里外的新疆和田实验中学支教。和田实验中学距离侯纯广住的教师宿舍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距离,“起初是骑车去学校,大约需要40多分钟。如果遇到风沙的天气,通勤时间要一个多小时。”侯纯广告诉记者,和田地区靠近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34毫米,空气极端干燥,时常风沙漫天,天空灰蒙蒙的,鼻里嘴里都是沙尘的味道,室内桌子刚擦过不久就会又蒙上一层灰土。“当地人开玩笑地说,和田一年只下三场雨,大多数时间在下土。”

初到和田时,侯纯广一度水土不服,常常出现拉肚子、鼻子出血等现象。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甚至还主动申请延长了支教时间。“当时是从下半学期开始支教的,为了完成一个整年度的教学计划,同时也为了给当地的学生更多的帮助,最终坚守了一年半。”侯纯广所教的班级是两个双语班,班内全是维吾尔族学生。“当地的学生普通话水平有限,有时甚至要把一句话重复好几遍,他们才能听懂。”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讲课内容,侯纯广甚至会把语速放慢到平时的一半,然后再通过一些当地人能听懂的词汇,标注上拼音,尽量让学生们听懂、理解。

侯纯广在上示范课(援藏期间)

除了语言障碍,侯纯广还要面对当地学生极为薄弱的基础知识。“就以我带的化学课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甚至不能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没一个学生能完成一个中等难度的计算。”侯纯广在延续“汉语+化学术语教学法”的同时,还会通过“循环复习法”让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巩固旧知识点。另外,他还针对学生们的知识薄弱点布置课外作业,并在下节课进行课堂检查、讲解,逐个击破。功夫不负有心人,侯纯广带的两个班的化学成绩很快就成为全年级的前两名。

一年半的时光转瞬即逝,侯纯广要返回利辛了。临行前,两个班级的学生给他写了留言。“侯老师,虽然很舍不得你,但更希望你能和家人团聚。”“侯老师,我不会忘记和你相处的日子。”“侯老师,我还没来及教你唱维族歌曲呢!”回到利辛后,每逢过年过节,他还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祝福视频和短信,以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和录取通知书。

“舅舅”归来,在家只干两件事

2013年,侯纯广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援疆教师”;2014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尽管收获满满,但侯纯广也不得不面对儿子因为不熟,一度喊他“舅舅”的尴尬。

援疆回来后,侯纯广立马投入到利辛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早上6点起床,20分钟后出门。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学生们是否到齐,陪伴学生们一起早读,检查前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在学校食堂吃早饭,开始上课……“直到晚上10点半以后才能到家,回到家时,在幼儿园上学的儿子早已入睡,经常好几天都不能和儿子说上一句话。”胡娜告诉记者,有次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让孩子们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爸爸。“儿子就说,我的爸爸在家就干两件事,吃饭和睡觉。然后,全场的人都笑了。”

侯纯广正在上课(利辛一中,近期)

侯纯广班里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无集体归属感,存在自制力和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关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侯纯广除了长期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还主动参加了全国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侯老师平时还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这些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李梦雅是侯纯广的学生,上学那会曾和同桌女生闹了点矛盾,想分开坐。“侯老师就跟我说了那个女生的特殊家庭情况,然后问我能不能不换座位,多帮帮她……感觉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看问题的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突然发现,爱是可以传递的。”李梦雅告诉记者,侯纯广闲暇时还会带学生们去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和儿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传帮带”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

时间飞速来到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打算从全省选派20名优秀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侯纯广再次请缨。“在此之前,他曾申请过一次,被刷掉了,我还一度窃喜(因为3年的支教时间太长,且儿子正值叛逆期)。”在得知侯纯广此次通过层层选拔,即将奔赴西藏山南市支教时,胡娜又纠结了,“毕竟是世界屋脊,高海拔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面对的。”最终,儿子的一句话“爸爸想做的事就让他去做”让她释怀了。

2022年8月5日,侯纯广抵达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据介绍,山南市平均海拔有3700多米,夏季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左右,冬季更少,58%左右;空气干燥,紫外线强。“最难熬的就是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和失眠。”侯纯广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当地的环境,在此期间,他还要思考着如何改善当地的教学效果。针对网络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他提出增加课时、线上考试、强化巡查等措施,效果显著。作为山南市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他积极组织开展了山南市联合专题教研近20次。围绕新课程改革和高三复习,上示范课共计12节,讲座7次,听评课150余节,推动山南市化学教学水平整体提升。2023年12月,侯纯广被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聘为西藏自治区“互联网+”高中化学教研工作坊首届成员,他还与藏族教师结对,传授教学经验,实现了变“输血”为“造血”,助力打造“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侯纯广在课后辅导学生(援藏期间)

巴桑次仁是侯纯广班里的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家在那曲,交通不便,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在得知此事后,侯纯广主动与巴桑次仁结对子,一边辅导他的功课,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赶上周末,就多做几个菜,邀请他和其他同学来吃饭。2024年高考,巴桑次仁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巴桑美朵是个害羞的藏族姑娘,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很小,侯纯广就带领班里同学一起给她鼓掌,鼓励她不要考虑对错,大胆、大声地回答。一段时间后,她不仅可以大声地回答问题,还会主动地在课间问问题,脸上也充满了自信的笑容。

在援藏的3年里,侯纯广坚持利用周日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化学,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信心,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援藏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逢年过节,学生们会很热情地邀请我去做客;返校时,也会捎上一些土特产。”侯纯广告诉记者,学生还给他起了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意思是“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目前,侯纯广已返回利辛一中。在和记者交流时,他说话依然会不自觉地先呼吸一口再说一句,像是刚运动完气喘吁吁的样子,“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但我没遗憾了。”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