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来了一群志愿老师,点亮乡村儿童的摄影梦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9-10 14:38:10

见到董敏老师的那一刻,还未开口说一句话,7岁的王语霏就流下了泪。

董敏自责地说:“我们还是要多来一些。”这一趟,除了来授课,她专门给王语霏和她9岁的姐姐王梓霏各准备了一套美丽的裙子。因为她留意到,每次见到小姐妹俩,他们都穿着同一套的衣服。

9月5日,“乡村少年光影社”新学期开班仪式在六安市霍山县单龙寺镇东风桥小学举行,来自合肥的旌阳、张红兵、董敏、张纪宏、徐宁、海洋、温跃东等摄影师作为志愿者老师,风尘仆仆地从合肥赶来,开启新一学年的爱心支教。

在霍山县的摄影支教,他们已坚持了5年。而“乡村少年光影社”这一公益项目,则已走过了8个年头,来自合肥、黄山、六安等地20多名摄影师接力参与,在合肥、六安等地为乡村学校开展公益摄影艺术教育,免费定期开课,给孩子们科普摄影知识、传授摄影技术,带领他们打开一片缤纷的光影天地。8年间,孩子们的作品登上了国家级专业报纸,还在国际影展上大放异彩。而这群志愿者老师,则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爱心。

少年光影课堂,助力梦想启航

“王梓霏和王语霏的父亲是乡里的电工,母亲在当地酒厂打工,也仅是在周末才能回家两天。而她们的爷爷因尿毒症需常年透析,奶奶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生活虽有不易,可姐妹俩依旧天真活泼,一双眼睛清澈明亮。”董敏介绍说,今年妹妹王语霏也加入了“乡村少年光影社”,和姐姐王梓霏一起拿起了相机。

2020年黟县国际乡村摄影节孩子们采风学习

第一节的摄影课因地制宜,就在她们的家门口,路边的一摊水洼让第一次拿起相机的王语霏格外感兴趣。“她和姐姐蹲在水洼边,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调整角度频频按下快门,还不时地互相探讨一下。”董敏说,镜头里,水洼映着蓝天与屋角;镜头外,姐妹俩眼中闪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堂家门口的摄影课,一定会成为她们童年里一段带着水光与笑声的温暖记忆。”

董敏退休前在中铁四局工作,是一名女摄影家。如今,给孩子们上摄影课,成为她生活重心之一。在霍山县单龙寺镇支教的5年间,她坦言自己和一群摄影伙伴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胡存福就是其中之一。

昔日怯懦幼童,摄影绽放光芒

胡存福的父亲是一位退役军人,而他的母亲有智力残疾,家庭经济主要靠家里山场茶园和父亲打零工的收入。“我见到胡存福的时候,他才7岁,刚加入‘乡村少年光影社’,胆子很小,怯生生的模样,甚至连走楼梯都不敢一个人上。”董敏说。

孩子们的视界一旦打开,就有无限可能。在包括董敏在内的摄影支教老师的手把手教学、指导下,胡存福很快爱上了摄影。从最基本的对焦、按快门,到构图、光影,他逐渐掌握了摄影技能。父亲锯木头、母亲晾衣服、家里新买的三轮车,门前的山、树林,还有自拍的全家福合影……目光所及的一切,都成为他镜头捕捉的画面、凝固的瞬间。

支教老师手把手指导学生摄影

“最重要的改变,是他的成长,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成为一名阳光少年。”董敏说,如今胡存福已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而他的作品也在这些年间不断走向大舞台。

“这个暑假,是我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从我家白沙岭到单龙寺镇上有八公里路,其中有五公里是下山的盘山公路。我坐在爸爸的身后,爸爸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在盛夏的大山里兜风。到了东风桥,爸爸停下了车,他指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对我说:‘今天天气真好,你拍一张照片。’我听从了爸爸的建议,用陪伴我四年的小相机,拍下了我小学最后一个暑假里炎热早晨的家乡风光。”这是胡存福前不久在一篇作文中写下的一段话。

2022年,黟县国际乡村摄影大展期间,主办方为胡存福单独设置了“我是胡存福”专题板块。2023年“六一”儿童节,《中国摄影报》登刊了他的五幅作品。当年11月,他的摄影作品《小镇.校园.童年》在第五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23丽水摄影节上展出。去年,他还在人民摄影报社主办的全国第八届“小小摄影家”评选中上榜。除了摄影,胡存福品学兼优,去年还被评为霍山县中小学县级优秀“学生干部”。

8年爱心接力,少年拥抱阳光

胡存福所在的单龙寺镇中心校,有近60%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关注这一群体,以及乡村孩子的学习、成长,用摄影艺术这一形式来给他送去帮助,是“乡村少年光影社”的初衷。

“乡村少年光影社”的发起人之一旌阳告诉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其实早在2017年,这一项目就已在合肥开始启动。

胡存福长成阳光少年(董敏 摄)

“当时我和搭档张红兵老师在合肥的崔岗,那里汇集了一批艺术家,就牵头发起了一个‘乡村少年摄影计划’,针对乡村小学里的留守儿童,开展摄影艺术课程教学指导。”旌阳说,当时除了一群热心公益的摄影师,还有爱心企业赞助了一批摄影器材,让这一计划得以付诸实施。

从合肥、巢湖到黄山、六安大别山区,旌阳说,从2017年至今,8年间,先后在全省多个地区的小学里成立了11个“乡村少年光影社”。“基本上按照两年一届的原则来开展社团活动,两年期满就结束。但是霍山县单龙寺镇的社团是个例外,从2021年至今,已经开展了5年。”旌阳说,今年当地学校提出,将“乡村少年光影社”由一个班,扩展为两个班,覆盖两所学校,“目前,一个班已经开班了,另一个班如何办,我们正在协商。”

“2017年第一期学摄影的孩子,有的去年、今年都已经陆续考上大学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孩子,一直坚持自己的摄影爱好,并发展为特长,大学报考时选的专业,也是传媒方向,和摄影密切相关。”旌阳颇为欣慰地说。

摄影赋予力量,目标到达远方

“摄影,不只是摄影,还是到达远方的力量。”这是“乡村少年光影社”的初心和终究追求。

“这些年,我们这一群摄影人聚在一起,开展公益志愿支教,遵循三个原则:自愿、自费、自律。”旌阳说,“乡村少年光影社”走过了安徽多个地区,但一直没有正式注册成为一个机构或组织,因为他们一直将自己视为学雷锋小组。

9月4日,志愿支教老师、摄影师张纪宏自驾车来到霍山县单龙寺镇,车上带着两袋米、一桶食用油,放倒旌阳、张红兵在霍山县的“根据地”用来做饭。“我们来支教的所有车旅、食宿等等开销,都是我们自己的,这就叫自愿、自费,同时,志愿支教的老师也很注意自律,给当地的乡亲、老师,特别是孩子们留下良好的志愿服务的支教老师形象。”

8年间,志愿支教的摄影师团队持续爱心接力。课堂每开到一地,无论是继往者的坚守,还是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自愿、自费、自律”都是共识。

部分摄影师支教志愿者合影

“给孩子们上摄影课,看着他们的成长,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双向奔赴’。单龙寺镇这个地方有淳朴的乡亲、纯真的孩子,这是一片沃土。我说孩子们你们记住,赶快拍,用相机记录下易逝的瞬间的。”志愿支教老师、摄影师徐宁说,“我们给孩子留下的每一段快乐的时光,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我们永远为之自豪的”。

志愿支教老师张红兵更是多才多艺,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摄影师、画家。在“乡村少年光影社”的基础上,如今又组建了一个“小山雀合唱团”,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孩子们合唱,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歌唱来抒发情绪,找到自信,用歌声传递爱和美好。

9月5日的开班仪式上,旌阳宣读了一份获奖喜报,获奖证书正在邮递来的路上。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摄影比赛中,单龙寺镇“乡村少年光影社”的金博林、金宇明、吴梓煊、朱雨墨等6位同学获得1个银奖、2个铜奖、4个优秀奖。

就在不久前的7月,“是我生长的地方”——“乡村少年光影社”年度主题摄影作品展亮相2025第三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来自单龙寺镇24位乡村少年的100余幅作品登上了国际摄影展台,并被大展组委会评为本次展会的“优秀展览”。

“通过摄影艺术的熏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个种子,在他今后的事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能够永远伴随着。”志愿支教老师、摄影师海洋说。

“5年间,相继有40多位同学加入到‘乡村少年光影社’。这个志愿服务支教项目为孩子赋能,建立自信,从‘被观察者’到‘主动表达’。这种自信也从艺术创作领域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的多方面。”霍山县单龙寺镇中心学校校长储爱国说,摄影学习在美育和感知上,让孩子们重新发现了故乡和生活的美;在情感与心理上,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和疗愈空间。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王士龙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