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游民”落户祁门,当“创意”驻扎“乡村”,国内首个聚焦“社区支持乡土产业”模式的数字游民社区——“祁民公社”便诞生了。近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随同2025年“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到位于祁门县平里镇的“祁民公社”,发现这里的传统乡村正以“数字+乡土” 的新姿态焕发蓬勃生机。
“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城里青年不愿扎根乡土。两年前的平里镇,与很多乡村一样,面临‘空心化’难题。”据“祁民公社”创始人王小东介绍,他于2021年辞去北京的高薪工作,来到安徽黄山创业。随后他和几个同样来自大城市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被祁门县“红茶与中医药”的千年文脉吸引,在梅南渡码头旁租下闲置村舍,开启了一场名为“数字游民社区2.0”的创业实践。“白天敲代码、做设计、策划文旅路线,傍晚在咖啡馆研发融合祁门红茶与咖啡的新饮品,深夜则围炉探讨如何将中草药元素融入精酿美酒。”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王小东在2023年提出了打造数字游民社区的创意。“这一想法与当地党组织‘引才振兴乡村’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一场名为“社区支持乡土产业”的创业实践正式开启。当地乡镇党委迅速牵头对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动当地投资4000多万元,将废弃多年的平里中学改造为集住宿、办公、社交、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祁民公社”,配齐网络、共享办公设备、休闲洽谈空间等现代化设施,为数字游民打造了“拎包即住、落地即创”的温馨港湾。
据介绍,“祁民公社”打造的是一个综合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以“三产融合、城乡共创”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数字游民新型社区。该项目占地28亩,总建筑面积约11405平方米,由乡土工厂产业基地、社群共居基地、生态文化公园、文化风俗体验基地四大板块构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先平里中学的老旧校舍已焕然一新,吧台、接待区、茶室、会客厅、住宿楼、会议室和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公社内草坪、绿树、小径、中式园林池塘和盆景组成一幅幅风景画,让人流连忘返。
来自上海的数字游民小王原是市场营销专家,因热爱乡村生活而落户“祁民公社”,“我以线上推广技能换取公社的房租减免和酿酒培训,这比单纯旅居更让我有归属感。”这种“技能换资源”机制,将社区从场地提供者升级为共创平台,同时为工厂产品注入年轻化传播渠道。刚从合肥某高校毕业的小凌主要从事视频拍摄与剪辑工作,“在这里,我可以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换取免费食宿,同时还有一定的现金收入。”为进一步凝聚数字游民力量,促进其与乡村深度融合,平里镇党委以“祁民公社”为载体,常态化举办共生派对、共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搭建青年与乡村、青年与青年之间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祁民公社”已吸纳200多位创业青年在此集聚,10多个优质项目成功孵化。
“预计运营后,每年将开展各类活动50次,吸引10万人次数字游民进驻体验,联动镇内企业衍生产品销售增收100万元,为平里强村公司增加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超百人。”王小东告诉记者,“祁民公社”当前的红红火火离不开祁门县政协的鼎力支持。自“祁民公社”项目开建以来,祁门县政协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项目规划提供真知灼见,规避潜在风险。同时利用联系广泛优势,在外地政协或专家来祁开展文旅调研时进行交流研讨,优化项目方案,并持续跟踪监督,确保项目依法依规建设、高效有序运营。“在‘祁民公社’与外界的交流上,祁门县政协也起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包括与其他省市政协的交流,与一些企业代表的交流,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