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具身智能成热点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基地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9-21 12:52:01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形成多极发展格局,拐点是否已至?如何缩小与世界主要制造强国在全球竞争力方面的差距?9月20日,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在合肥举行,安徽、上海、河南、内蒙古等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重点机构等共计300余人参加。论坛以“具身智能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为主题,嘉宾通过研判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深入探讨产业生态建设新模式、新路径,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贡献智慧与力量。

安徽即将实现重点行业“两个全覆盖”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极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发展进程,我国共培育建成了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处于全球前列。

据介绍,在安徽省,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化工厂,5G工厂、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示范带动产业链式转型,即将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下制造企业数字化应用“两个全覆盖”,全省80%的国家级园区和75%的省级园区完成绿色循环化改造,859家绿色工厂创造出超过1/4规上工业产值。

“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战略方向”为主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周济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

周济表示,这将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转型,2030年,数字化转型基本普及;第二个阶段是智能化升级,到2035年,智能化升级基本普及,规上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

“十五五”是智能制造高速发展关键期

“‘十五五’时期是AI和智能制造创新应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表示,智能制造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进智能制造由示范推广到重要行业骨干企业普及发展的新阶段。

苏波认为,尽管这十年,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卓越成就,但在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

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具身智能是AI发生了一定阶段的新范式,逐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高阶发展的关键技术基础,赋予机器系统“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推动智能制造迈向更高层次。

具身智能是以物理载体为本体、多模态大模型为“大脑”,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在与真实环境的持续交互中自主进化的新型智能形态。“具身智能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可通过真实物理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执行任务,是实现智能制造从‘自动化’到‘自主化’跃迁的关键技术,能解决复杂非标任务的自动化难题,提升效率和精度,能实现极高柔性的生产模式,降低人力与运营成本。”

苏波建议,要围绕重点产业链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以自主研发技术替代被断供的海外技术,保证产业体系完整。对向国外布局的国内企业,鼓励以抱团方式“走出去”,把核心技术和产业的根留在国内,支持在投资地建立上下游协同的中国产业生态圈,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具身智能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

“具身智能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更承载着制造强国的战略使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当前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形成多极发展格局,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聚焦国内,具身智能产业正加速创新与积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在“国外工业具身智能若干动向”的主题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国外工业具身智能领域动向,核心涵盖人形机器人应用、AI与机器人融合、关键技术支撑及行业现状趋势,李培根表示,当前工业具身智能应用初现,但空间、物理、时间推理待提升,未来多模态融合及基础技术与平台建设将成重要方向。

当日论坛上,多位专家还以“拐点已至?具身智能的量产挑战与生态共创”为主题进行了圆桌对话。

据介绍,当前安徽省正把发展具身智能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面向未来,安徽将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体系化、全栈式技术攻关网络,挖掘推广示范应用场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成长沃土。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