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良师,独具匠心。从2012年初登讲台至今,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包海玲以“师德为基、匠技为要”,十三年间,深耕教学一线、用陪伴唤醒自信、以匠心培育未来工匠,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答卷。
用心陪伴,唤醒学生自信
“我始终坚信,教育从不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而是用陪伴成长唤醒自信的漫长旅程。”包海玲说。
“包老师,我是不是要拖团队后腿了?”包海玲清晰地记得,学生李伟健第一次备战“BIM建模”比赛时手忙脚乱,模型反复出错。面对学生的紧张无措,她并有批评,甚至没多说什么话,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到了他身边,陪着他留在实训室。
几乎是通宵达旦地勤学苦练,实训室机房里只能听到键盘轻敲和鼠标点击的声音。“我指着图纸上的细节,他跟着调整参数,错了就重来,慢一点也没关系。”包海玲说,反复指导,共同探讨,让李伟健茅塞顿开,信心倍增,一道道难关逐个攻破。
“后来他站在国赛领奖台上,捧着证书跑向我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光。那一刻,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她欣慰地说道。
包括李伟健在内,在学生们眼中,包海玲老师不仅很有亲和力,更是“能把复杂技术讲透”的引路人、行业认可的“技能专家”。
五年前的冬天,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包海玲带领学生们参赛,最终夺得了全国总冠军,这是安徽省学生团队在该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长期以来,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习惯于质疑‘职校生到底行不行’。”包海玲说,当时自己就告诉学生们,能站到全国大赛的竞技场上,已经很不容易,学校和老师都为他们感到骄傲了。在不断的鼓励下,他们最终用实力写下答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这些年走下来,我越发明白职教教师这份职业的重量:我们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根植信念的人。”她坚信,职教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是理论,课堂外传递的是“干一行、钻一行”的坚韧,是“只要努力就会发光”的笃定。
潜心钻研,培育大国工匠
从教13年,包海玲坦言自己正当其时,赶上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学科导向到职业导向,从传统教学到数字赋能,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重新学做老师’。”她说,必须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来拥抱大时代。
包海玲始终主动迎变、积极求新。2017年,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引入当时尚属新鲜的BIM技术。面对教材匮乏、师资短缺的困难,她毅然加入攻坚组,自费参加培训、查阅外文资料、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带领学生迅速适应行业需求。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包海玲注重前瞻规划,2024年获批省级人才项目,赴东南大学做访问学者。她始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把持续学习的精神感染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2022年省级“包海玲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以上BIM应用大赛奖项30余项,培养出一批获得“国家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她注重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用,指导学生荣获第三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全国团体一等奖(全国总冠军)、第四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全国季军等多项奖项。她自己近两年也先后获评2024年“全国水利先进工作者”,2025年度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
“13年来,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我始终相信,他们定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建造的技能人才,成长为撑起行业发展的大国工匠。”包海玲说,今天的职教生,将会成为明天的大国工匠。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图片: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