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钱红丽
春夜读诗
早春,阴天多,雾漆漆的,不甚明朗,适合读诗。向晚,灯下,目光似一尾鱼,于诗页广阔的水域游弋。
暮晚,一个美丽的词,给人直观上的唯美感与神秘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颤栗,围绕了诗人的写作。
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天,在书店高耸的书架前,我一边翻着沃伦、拉金、策兰,一边被音箱里飘出的一首流行歌打动,有大哭的冲动。这种情感,是俗世所不能给予的,唯有诗歌与音乐来实现。
当年的我怀抱这本被命名为“暮晚”的诗集,像小心看守着后半生,穿过喧嚣的十字路口,转过悬铃木绿叶扶疏的浓荫,急急往回赶。这便意味着,将要到来的漫漫长夜,仿佛有了依托与安稳。
杨键这首小诗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心悸:
一只小野鸭在冬日的湖面上/孤单、稚嫩地叫着/我也坐在冰冷的石凳上/孤单、稚嫩地望着湖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两只绵羊/正走在去屠宰的路上/我会哭泣,你也会哭泣/在这浮世上……
这一粒粒汉字背后,饱含着悲悯、自省的力量。杨键最可贵的,便是那种内在的沉稳、质朴与古典。他拥有着一种自持的能力与气质。
什么叫自持?应是一种自我巩固的力量吧。所谓承受痛苦保持尊严。阅读杨键的诗,我同样领略着这种“自持”的能力无处不在。沉静、内敛,软弱而有力,均是一种无法自足的内心生活。它不因在现实的强大面前而减少几分无奈与痛楚。但,始终有一种骄傲的情绪遍布全身。这个骄傲的载体,我们把它称之为诗歌,或者在一切之上的万物之灵。
雨点一样轻盈而滞重地打湿我们。杨键的诗,气象从容,有江河落日的民间质朴。他的语词上空,频频闪现着一个词,这个词应该叫作———“独自”。
柏桦的诗,让某位诗人想起“春风释怀,落木当道”这八个超抒情的字,有一种久违的全新的呼啸速度与质感。用以概括柏桦的诗风,也不为过。更甚至,有人把“抒情之王”的头衔也送给了柏桦。
柏桦天生一副“知识分子”脸孔与“文人”气质。他的诗呈现着“抒情”的一切质素:激烈,节制,青春,哀矜……
我们选择哪一种悲剧/在春天,一日复一日/爱情活着,供献忧愁/也供献恨的人,失意的人/以及喜悦的永恒的一对……
这样的句子,好像一颗颗跳动的小心脏,也似“一身玉骨”女子,所采取的抒情姿势,仿佛童年的词,偏执,任性,眩目。
器官突然枯萎/李贺痛哭/唐代的手再不回来……
这首作于1984年秋天的《悬崖》,宛如燕子在草地上空滑翔,芬芳,倦怠———大好年华一去难返,永不再来。
女孩子们无穷地突围/春天在撤退/古代的吊桥高高升起/失败很遥远……
一心想成为爱德蒙的柏桦,在多年前的春天里抒情的姿态,幽玄,静寂。多年后的春天,拿来翻了,可消永夜。
真正的诗人,受上帝眷顾着的一群。他们以一支笔,嗅着风的方向,季节的芳香,花草的秘密,独自心醉,引领你我,一点点向未知的领域迈进……
是一个抒情王者,也是一个痛苦的守灵人———他们唯一的秉赋,是永不停歇的书写,穿过浮世喧嚣,直达灵魂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