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风提效能促发展 安徽在行动)“法治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出炉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军 分享到 2023-03-06 20:19:13

3月6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司法厅获悉,今年的1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出炉,这些项目主要聚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营商环境、司法服务、环境保护、交通执法、法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等事项。

修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司法保护机制,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网络、司法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修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预防和惩戒校园欺凌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

在认真总结2022年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诉求便捷直达、快捷办理推进、评价跟踪问效等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作为机关法人的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不断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兑现—评估—反馈”的流程体系。加强公共政策兑现平台和合同协议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政策“免申即享”审查机制,提高兑现和履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

构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调解体系

进一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力量,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统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力量,推进多元化解,积极构建司法行政主导的非诉讼纠纷多元闭环化解机制,力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指导,各单位各部门衔接联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集受理接待、协调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开展“惠企暖企普法先行”主题普法活动

通过开展“送法进万企”集中宣讲、以案释法等活动,组织开展不同层级、面向各类企业主体的法律法规宣讲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负责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避免重大法律风险,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人员法治素养,引导企业员工依法维权。开展民法典助企发展专场宣传,重点解读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内容。创新普法方法手段,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精准普法,鼓励创作适合企业的个性化普法产品,不断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开展诉源治理提升年活动

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充分利用司法确认、司法建议、典型案例等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全省法院一审民事行政新收案件数进一步下降。加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力度,把诉源治理作为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推动全省各地法院积极参与、促进当地社会治理。加强“点对点”在线诉调对接,推进商会人民调解,促进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综合效能,不断强化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确保诉讼服务综合质效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检察蓝”专项行动助力农民工讨薪

建立“绿色通道”,畅通诉求渠道,引导依法讨薪。坚持打击欠薪犯罪与追讨欠薪同部署、同开展,加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案件办理力度。聚焦欠薪多发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大支持起诉力度,推行“支持起诉+”等办案模式,实现办案全覆盖。盯住关键制度环节,专项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加强劳动者权益领域公益诉讼。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完善行刑衔接,建立省级办案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深化欠薪问题多元化解、源头预防、依法长效化治理。

开展涉企经济犯罪挂案专项清理

开展涉企经济犯罪案件“挂案”专项清理,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综合运用挂牌督办、通报约谈、阅卷评查以及联合督导等多种方式强力推动清理一批涉企经济犯罪案件“挂案”,着重解决立而不侦、压案不查、久拖不决,以及保而不侦、以保代侦等执法突出问题,有力有效为企业松绑减负,助企纾困解难。系统分析“挂案”产生原因,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开展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

持续开展“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逾期未安置突出问题。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治理工作,以积存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地区为重点,科学制定目标,依法分类推进,持续跟踪问效,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征收安置信息公开,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力推动全省“难安置”问题逐步解决,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打造环评审批“快车道”

以改革创新为导向,以惠企便企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农业、农副食品、纺织、医药、设备制造、疫情保障等13 大类62 个行业实行环评豁免。创新试点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模式,分类简化项目投产前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实施“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部分内容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成果,节约企业环评编制费用。

探索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分类监管

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将申请人信用与行政审批相结合,在行业内部建立大件运输许可申请人信用档案。依据申请人在大件运输许可办理和运输过程中的守信表现,将其信用等级分为AA、A、B、C、D五类,对信用较高的申请人在办理大件运输许可一、二类件通行高速公路时给予不现场核查、优先审批、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优惠政策。强化事后监管,依法打击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维护大件运输企业的合法权益。

(彭继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