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已成为整个学生群体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滞后和不足。”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说,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今年全国两会,她将提交多项具体建议,同时,她还建议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胡鑫宇案件警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越来越多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耐挫力差、攻击性强、抑郁甚至是自杀。“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陈静说。
陈静还特别提到了胡鑫宇失踪案件。她表示,种种迹象都早已表明胡鑫宇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情绪波动和反常表现并未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她说。
陈静建议,建立多方联动协作机制。要增加投入,加大科研力度。实施学校和医院(心理机构)的合作共建。借助公安报警平台、未成年人关爱热线、检察院和法院特殊案件管理、妇联反家暴工作平台等渠道,整合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数据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建立青少年动态档案,多渠道给予重点关爱,发现不正常苗头及时预警。
她认为,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平时教学相结合,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一门独立课程,将其纳入教育质量评估,制定统一的开课计划、课时安排,统一配备师资。同时,学校要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才。“必须聘用专业心理咨询师进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帮助他(她)们走出心理误区。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并给予政策的支持。”她说。
陈静还建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幼儿园、各中小学应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中,增加学校心理教师的编制、相关工作经费,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班主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的人生观。
陈静认为,要建立完善多元化咨询平台,提供适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服务。把心理问题前端指导(家庭教育咨询)、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心理疾病治疗三个维度设计在一个咨询平台。教育部门加强与医院等专业机构或团委、妇联等有相应人才资源的机构合作,借助线上青少年心理健康自评和建设专区,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补充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
此外,她还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在滋养孩子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青少年不仅仅要心理健康,更要锻炼身体素质,方能健康发展。“建议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陈静介绍说,体教融合就是指把体育融入进教育中,即体育回溯到教育的本源,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目前有些学校仍存在过于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体育学业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考核和监督措施,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执行力不强,认识不够,存在敷衍、走形式等现象,造成学校体育教育不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缺失、体育训练和竞赛条件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陈静说。
针对当前体教融合存在的问题,陈静建议,建立制度机制,加强体教融合。“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教育、体育等职能部门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监督与防风险机制,制定体教考核标准,保障体教融合落到实处。”她表示,应当发挥教育、体育组织优势,全面建设教体融合特色学校组织体系。同时,增强体教师资力量,涵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
“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体教融合。”陈静建议,融合教育体育各类资源,提高其利用的有效性,形成资源共享。推进特色共建模式,在巩固体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基础上,因地制宜丰富学校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努力形成部门重视、学校主导、家庭带动、社会参与的体教融合新机制。
此外,陈静还建议,促进家庭教育,带动体教融合,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并调动家长委员会力量,自发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体教活动,激发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推动家校共建、体教融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