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潜心研究,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不仅研发出汽车高功率密度后桥,还增加了电动卡车拓展内部空间增加电池续航。江淮汽车合肥美桥传动及底盘系统有限公司(简称“合肥美桥”)产品研究所所长徐珊珊,用自己的坚守推动行业内产品首创,为汽车行业技术升级作出突出贡献。3月2日,徐珊珊入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名单。
坚定信念 爱岗敬业
出生于1985年的徐珊珊,如今已近不惑之年,而16年坚守岗位,让她成为行业内知名的研究者和技术更新推动者。
作为党员,徐珊珊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党员的形象,也是岗位的形象”,徐珊珊说,作为合肥美桥产品研究所的管理者,她深刻明白自己日常表现都是代表党员的形象,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徐珊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热情奉献,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2021年,她被选为安徽省国资委党代会代表;2022年被评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在和她相处多年的同事们看来,徐珊珊是个谦和的人,谁有问题,她都会耐心解答并一起讨论。“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徐珊珊是主心骨,工作中很多难题,她都会和大家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探讨出解决办法。她的工作作风,也深深感染了团队伙伴,如何思考和分析,怎样组合技能解决,团队在她的带领下能力迅速提升,成为推动合肥美桥发展以及攻克行业领域难题的核心力量。
勇于创新 守正出奇
作为江淮汽车旗下主攻汽车后桥等系列技术的公司,合肥美桥肩负着江淮汽车相应车型后桥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工作。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随着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徐珊珊和团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推动公司更加适应市场竞争。
在21岁的花样年华,徐珊珊就进入合肥美桥工作。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她逐渐成为公司研发团队的生力军。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投身设计研究中,不断创新,为公司开发了具备竞争力的优秀产品。
2012年,合肥美桥根据发展要求提出研发高功率密度后桥的任务,现有产品体积大、重量重,没有竞争力,需要更小的产品去替代,而这款后桥的设计在当时行业内也属前沿产品。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当天的会议室里,徐珊珊也是第一次听到“高功率密度后桥”这个名词。“当时也知道难,但这是公司的战略方向,没有任何理由,干”,徐珊珊回忆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开完会第二天,她就带着团队开始了从无到有的探索,不断学习创新,了解产品发展趋势,设计优化产品结构。那段日子,虽然常常和团队一起加班加点吃泡面,但是对于徐珊珊和她的团队来说也是异常的充实和快乐。
产品终于设计出来了,徐珊珊知道,这离最终量产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最初产品有些工序无法自动装配,连同设计方案都要一并调整。讨论、验证、实施,一步接着一步,最终,用最小的变化达成了目标。通过高密度后桥项目拉练,徐珊珊和团队伙伴都迅速成长起来。经过持续创新,9年里徐珊珊带领团队陆续开发了一系列汽车高功率密度后桥,在NVH性能、承载承扭、轻量化等方面取得了大幅度提升,传动效率提升4%~5%,扭矩能力提升15%~20%;整体空间结构缩小,重量减少约10~70kg。汗水换来了硕果,国家发改委也将高功率密度驱动桥列入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实践提升 开拓未来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的培育进入量产成熟期,市面上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推出纯电动汽车产品。其中,车身轻量化是各大厂商统一的材料利用技术方案。作为已有丰富研发经验的团队,徐珊珊带领伙伴们积极发挥创新意识,努力推进新能源后桥的设计开发工作。
据介绍,该产品将电机和后桥合二为一,减少了变速箱及变速箱与后桥之间的传动轴,将提升更多的空间用于整车布置电池分布,对卡车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供了保障。目前,前期已完成初代样品,正进行迭代设计。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保证项目进度,徐珊珊和团队一起常态化加延班。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仍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客户进行电话会议及视频交流对接技术方案。为了项目顺利获取,在项目定点的关键时期,徐珊珊带着产品工程师一起开车往返1000公里,与销售大区经理在上海会合,经过3天的现场对接方案、修改数模,最终成功获取项目。
在新品开发的同时,徐珊珊积极倡导标准化,优化设计的理念。通过建立零部件矩阵,寻找可优化及可统一的零件,显著提升汽车零部件的通用性。根据标准化及设计优化后的经验,主持建立企业各项技术规范、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共计43项,大大提升了设计人员开发的准确度及效率。
在质量改进方面,徐珊珊带领团队开展的295后桥漏气率降低项目,通过优化设计,增强汽车工装一致性,焊接变形同步下降,整体漏气率下降至3%以下。
沉淀经验 填补空白
徐珊珊在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同时组织编制申报了一项《汽车主减速器总成可压缩弹性隔套技术条件》行业标准。在最初申报的时候,连如何申报、向谁申报都不了解,她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徐珊珊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拼尽全力,怎么知道做不成呢?”
她和团队另辟蹊径,通过省经信委报到中国工信部去参与评审和答辩,再传递至汽车行业协会,然后通过各方联系找到了分标委,为标准制定找到后续组织者。随后,经过大量检测试验和编制评审工作,最终主减速器总成的可压缩弹性隔套技术条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18年7月成功发布,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项标准弹性隔套是一个汽车主减速器总成中重要零部件,该组件是影响汽车可靠性、NVH的关键部件,此次标准的制定,为行业内该产品的技术参数、制造工艺参数、试验方法、检测方法制定了统一标准,弥补国内此零部件标准的空白。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