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 与光打交道的人,离开孩子去戈壁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晨 分享到 2023-03-07 17:08:35

2013年,27岁的王玲志在孩子3岁半时碰到了一道选择题。那一年,她从工作了6年的发电厂离职,踏入光伏行业,入职一家光电企业,公司则将她远派新疆。

对当时的她来说,工作还是放弃工作,这是个问题。

尽管不少女性学者再三强调工作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但是落到现实中,却没有那么简单。“我选择去新疆,就要离孩子千万里。可我不去,从此以后就在家做个全职妈妈吗?”

去工作:

只敢在半夜离开

今年37岁的王玲志如今是青阳建阳光伏电站站长,作为一位母亲、妻子、女儿,却在自己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十年选择在戈壁滩无人区、大山里度过。

王玲志的家乡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电力行业工作者,从小,她接触到的叔叔阿姨基本都是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力相关专业。

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发电厂开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过起了从家到电厂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她当时的工作形式是倒班,工作内容基本常年如一,没什么变化,也学不到什么新知识。结婚生子后,她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躺平”下去了。

在家乡,按她当时的年纪,她很难找到一份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好工作。去新疆工作,是她人生的一次机遇。但是代价也显而易见。

她把孩子安排在老家和外婆小姨一起生活。离家那一天,她特地选择了半夜的航班,因为那个时间孩子已经睡下了,她不敢伴着孩子的泪眼离开。

这一待,就是三年。当时的光伏电站位于新疆戈壁滩上的无人区,常年荒无人烟,站内仅有6个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她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的内地人。

一提到新疆,王玲志就忍不住哽咽。

因为路途遥远,三年里她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回家也很难,如果坐飞机要7个半小时,之后还要再坐上一天一夜的车。如果坐火车,光来回就要花上一个星期,所以实际上她大半年才回去一趟。

由于自身有很严重的恐高,每次坐飞机对她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家人也劝过她实在不行就别回去了,但是飞行的恐惧抵不过她对孩子的思念。

“错失了孩子最需要我的那几年,这可能是我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进戈壁:

三个月不出电站

作为光伏日常运维负责人,在戈壁滩的日子对王玲志来说,简单但很充实。每天早上8点,她准时前往工作岗位,开早班会,布置一天的工作任务。接下来,开始每日例行的设备巡检,蓄电池、线路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大的设备故障很少,但是支路故障基本每天都会发生,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变成隐患,严重的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巡检虽然枯燥,但是很重要。”

除了例行工作,她每天还会做各类数据分析,针对当天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每日退网后,她还会继续做当日或当月的报表。

由于吃住都在站内,她基本每天除了休息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一天的工作时长最长的也有十八九个小时。

“因为太偏了嘛,基本上一个月出不去一回,最长一次我有三个月没出过电站。”

入大山: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6年,因工作表现优异,她被当时的公司调回了总部从事文职,负责报表汇总、设备故障整理、电站预算下发等工作。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人负责66个电站预算。

工作仍旧充实,但与人打交道时间比之前多得多,做了一段时间后,她还是提出了离职。

她经历了一段从“机器”到“人”的阵痛期。那种感觉很具体——前一个早上还在电站里查看这个机器支路问题出在哪,第二天就站在写字楼下,周边全都是赶着上班的白领精英,大家聊的内容是“这个项目多少预算能谈下来”“接下来还有几个公司要谈合作”……

面对机器久了,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她觉得很疲惫。“人心太难测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机器比人简单。”

2019年,她跳槽到合肥一家光伏企业,负责阳光新能源青阳建阳光伏电站的设计运行工作。从最开始的图纸一点点建成实体,再到电站正式投入运行,全阶段她都参与其中。

走出戈壁又入大山,但是这座电站与她的情感纽带更为牢固,就像她的另一个孩子。

运行三年多来,她带着团队守着大山守着电站,每日继续与机器打交道,简单,却满足。三年里,她还是电站内唯一的女性从业者。

上个月,电站分来了一个女实习生后,她看着新来的小姑娘,就像看见了当初刚入行的自己。一个多月以来,她手把手地教她各项工作事务的同时,也像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和小姑娘谈心。

光伏电站每年都会有既定的发电任务,完成任务还好,可一旦有任何一点失误或任务完成情况不好,就会有人说“一个女的做光伏怎么能做的好。”

“电力行业圈子很小,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工作者,很容易遭受非议,需要顾虑的地方也很多。我希望把我的经验传递给她。”

半晌,她想了想说:“我总算也不是一个在战斗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