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陈影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最关注的是关于农业农村以及民生保障方面的内容。她建议,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基数,增加农村老人收入。
“虽然我国现已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养老金基数较低,地方配套财力有限,难以解决老人基本生活的难题。”陈影说,根据她调研了解,现在农村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土地和养老保险金。
陈影介绍说,以安徽淮北为例,淮北地区正常情况下人均1.5亩土地,按现行粮价计算,每年种地纯收入大概有2500元左右,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45元的基础养老金,年可领取养老金1740元(最新标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还可以打点零工作为补贴,日子过得还比较稳定;对于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年总收入4200元左右,平均每人每月350元生活费,不生病还好,如果再有点头疼脑热的,可以说就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她说,对于子女条件好的老人来说,生活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子女条件不好或者子女负担较重的老人来说,生活真的是非常艰苦,没有保障。
陈影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物价上涨等,农民基础养老保险金从2010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14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98元,地方财政补贴47元)。“虽然一直在增长,但仍然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患病率越来越高,是最需要社会和政府关爱的弱势群体。”陈影说。
“这批农村老人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奋斗、奉献了一辈子,他们没有退休工资,也谈不上有社保,他们是为新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我们需要保障他们的生活稳定,同时,提高农村老年人收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部分。”陈影建议,适当提高农民养老金基数,把目前的基数98元提高到300元左右,“加上地方财政补贴,这样就可以接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能够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同时,她建议对农村老人养老金基数可实行阶梯式递增的模式,如:在提升标准后的基数基础上,年满70周岁老人每月基数增加100元,年满80周岁老人每月基数增加200元,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此外,建立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保障机制,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地方支持,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以达到提高地方补贴的目的,让更多农村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