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近年来,各种非法中介、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幌子,以“代理退保”“修复征信”等名义,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消费者一旦轻信,将会面临个人隐私泄露,失去保险保障,遭受经济损失等多重风险。
【案件经过】2023年9月,陈先生被一辆轿车撞伤,住院期间有陌生男子李某表示可以帮其向保险公司进行高额索赔。在李某的诱导下,陈先生支付了2000元服务费,待理赔成功后,针对超额的赔偿金由李某抽成20%。陈先生出院后,李某让陈先生做了虚假的伤残鉴定,并以此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但保险公司未满足其诉求。后李某代陈先生提起诉讼,法院也未能支持李某的诉讼。最终,陈先生由于轻信了李某,未能获得李某承诺的高额赔偿金,还白白损失了2000元服务费。
【案件启示】非法代理维权的主要特征
一、诱导客户,非法牟利。诱导客户签署授权代理服务协议,甚至以扣留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额手续费。
二、伪造证据,施压金融机构。给客户提供话术,要求消费者向销售人员套话,诱导销售人员回复并虚假取证;伪造聊天记录,让消费者本人向监管部门投诉,以要挟银保保险机构。
三、假冒身份,虚假宣传。冒充专业维权人士、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电商平台、自媒体进行宣传。
【如何防范】如何防范非法代理维权风险
一、树立依法理性维权意识,对购买的金融产品有疑问或有相关服务需求,应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反映诉求,或通过司法程序依法理性维权。
二、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理念,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合适的产品,审慎授权或签署合同协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三、严厉打击非法代理投诉行为,各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向公安机关、反欺诈中心报案,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