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做好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和教师配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芜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黄宁建议,各地在综合考虑人口出生、流入和流出、产业结构、房产开发或拆迁等情况基础上,构建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在动态监测之外,还宜多元举措优化存量资源,缓解结构性供需矛盾。
构建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黄宁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据其观察,教学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以2023年为例,当年是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第七年,也是首批“二孩”上小学的第一年,全国各地集中出现了小学入学高峰的现象。“但放眼未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将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学龄人口总量减少,教育规模也将逐步下降。”
高峰过后,大中城市如何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黄宁建议,科学测算学生发展规模,构建动态监测机制,各地在综合考虑人口出生、流入和流出、产业结构、房产开发或拆迁等情况基础上,构建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学位需求数量与空间分布等基础信息。”黄宁建议,科学规划学位布局,保障学位布局与学龄人口分布相一致,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区域中长期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确保学位充足有序供给。还可以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预测学位需求增长与下降趋势,统筹协调布局,避免盲目关停或新建改扩建等资源浪费现象。
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位预警机制,实现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根据区域学龄人口变化特征,在科学预测学位需求基础上,得出学位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差异,及时给出缺口或溢出预警。黄宁认为:“通过预警数据,凝聚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识,科学统筹学位规划,动态调整学校布局,引导家长提前做好入学规划,保障学位充足有效供给,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存量结构性资源
此外,黄宁还建议多元举措优化存量资源,缓解结构性供需矛盾,“在学龄人口长远下降、外围闲置等现实背景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存量结构性资源。”
她建议,实现精准化、有效化投入,强化“问效问责”的理念,避免盲目建设和撤并幼儿园,在设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源配置方案,并通过采纳民意、提供监督等形式确保资源配置能够愈发完善和落实有效。
“在考虑适龄儿童增速变化的基础上动态调控普惠性幼儿园的增量资源,着力优化普惠性幼儿园在城区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同时,她认为应引导各类园所结合社会现实需求,积极拓展服务对象的群体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托育服务,全面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和普惠性托育服务发展。
“还应创新优质增量供给模式,加强资源建设力度。”黄宁建议,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学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如在人口流入集中地区、产业布局区、新区居住密集区等区域扩大中小学学位增量供给,高起点新建改建或扩建中小学校,建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创新办学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名校+”等方式,扩充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落户郊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 /文 任逸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