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C (多层陶瓷电容器)号称“电子工业大米”,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长期以来,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4月24日,记者从合肥市包河区获悉,该区一家企业研发的国产核心材料即将量产。
90后的合肥清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蔡子明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年初带领团队落户合肥市包河区,致力于高端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瓷粉的开发和量产。
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广泛应用,MLCC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之一。但在材料工程、制成工艺、生产管控等方面要求极高,属于拥有高技术壁垒的产业链细分环节。
“比如新能源汽车,一台车就要用2万颗以上;5G智能手机中要用1500颗以上。目前,中高端国产替代空间超过500亿元。”蔡子明介绍,“我们主攻的瓷粉,又是‘卡脖子’的高端MLCC核心材料之一,它决定着MLCC的性能。”
蔡子明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 “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产学研融合理念从学生时代就根植我们脑海。之所以选择现阶段创业,也是因为中高端电介质瓷粉产业化的时机到了,MLCC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内企业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坦率讲,在选择创业地点时,经过了反复比较和多方考虑。”蔡子明表示,合肥的产业氛围和良好生态吸引了他。“包河的服务也超出了我们预想。从区领导的关心到安徽科技大市场银杏谷种子基金、包河创投基金的专业投资,再到区科技局、科创集团的多方支持,让我们感觉到落在这里很放心。”眼下,蔡子明还在与本地的人才公寓接洽。
近期,合肥市包河区委科技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强高层次创新主体、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其中,狠抓招引培育、加快产创融合,全年目标实现规上高企达到220家以上。
“秉承全链条思维,接下来,我们会扎根高性能瓷粉的持续研发,以应用场景为驱动、以终端需求为导向,走好从‘概念设计’到产业化的路子。”蔡子明透露,预计今年6月底,产线将调整完毕投入试运营,年底实现量产。“未来,希望立足包河,有机会深度对话安徽优势产业,协同创新、集智攻关,全产业链规模集聚。”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 通讯员 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