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滁州:古今辉映 绘就文旅商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4-24 15:20:09

江淮潮涌,皖东扬帆。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破浪前行。从“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到“新三样”产业领跑全国的创新动能,从千年明文化的文旅焕新到“亭满意”营商品牌的全国标杆,滁州正以“产业强基、补链强链、环境塑形、人才聚势”的四维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新典范

四月的凤阳县小岗村,蓝莓飘香,游人如织。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小岗村蓝莓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果粒挂满枝头,果霜晶莹,果香四溢。“今年蓝莓又大又甜,口感特别好!”采摘游客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小岗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始终以改革创新为魂,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小岗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介绍,基地通过“线上旗舰店+游客采摘+商贩收购”的立体销售网络,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电商渠道销量占比达60%。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滁州推进高品质农业的缩影。近年来,小岗村以科技赋能、品牌打造为抓手,培育出蓝莓、葡萄、甲鱼等特色种养项目,形成“农业+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8%,粮食总产量1.12万吨,乡村振兴的“小岗样本”愈发亮眼。

小岗村的改革精神同样浸润在乡村旅游中。走进“当年农家”景区,当年十八户农家“摁响”改革惊雷的契约还在默默见证,茅草房、夯土墙、老物件也重现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图景。但身居其间的人变成了小岗村“事业合伙人”、游客、研学的孩子们。

小岗村的旅游版图正加速扩展。几公里外的小岗民宿群沿袭江淮民居风格,集特色民宿、乡村美食、非遗文化于一体,成为皖北最大的乡村民宿集群。今年10月,研学教育基地、岗上花开田园等项目即将投用,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小岗村连续斩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荣誉。  这里集民宿、非遗文化、亲子游乐于一体,成为皖北最大的乡村民宿群。2024年,小岗村荣膺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彰显了“文旅融合、以旅兴村”的滁州智慧。

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篇章

淮河之畔,巍峨的明中都遗址静静矗立,诉说着六百年前的辉煌。作为明初首座按京师规制建造的都城,明中都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南京明故宫与北京故宫的蓝本”。2024年,这座“爷爷辈的皇城”以全新姿态焕发活力,成为滁州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走进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午门白玉石基座上的浮雕栩栩如生,三重城垣的恢弘布局令人惊叹。近年来,滁州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持续推进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工程。2022年,明中都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其宫殿院落与水系遗存再获安徽重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表示:“我们不仅要守护遗址,更要让历史‘开口说话’。”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游客可穿越时空,感受古代都城的磅礴气象。

文旅融合的探索不止于此。凤阳县以明中都为核心,联动小岗村等资源,打造“历史+红色+生态”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明中都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产业增收超亿元。滁州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将历史遗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补链强链链出长三角“芯”高地

在滁州市南谯经济开发区,机械臂高效运转,生产线井然有序。这里是滁州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半导体、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正以“顶格战法”跑出发展“加速度”。

博晶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块块车载背光显示模组快速下线。总经理刘锋介绍:“去年公司产值达7.1亿元,同比增长2714.6%!”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这家国内中等尺寸背光模组龙头企业,正加速布局产能,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

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助力半导体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基金赋能、产业契合的半导体产业“基金+股权+项目”招商模式,新组建3只半导体产业基金,基金发展到14支,总规模114亿元。

近年来,滁州市以半导体、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打造长三角“芯”高地。南谯区率先出台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探索“基金+股权+项目”招商模式,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截止到2024年底,产业实现产值(营收)48.75亿元、同比增长约84%。南谯经开区党工委委员朱玉龙表示:“我们正打造‘材料设备为支撑、封装测试全覆盖’的半导体产业生态,力争2025年集聚上下游企业50家。”

招才引智汇动能 创新生态激活力  

走进安徽恩博力电器有限公司,园区内六栋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宿舍楼,是员工们“一人一间”舒适的家。作为飞利浦全球第四个技术中心,恩博力投资百亿元建设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空调500万套、产值10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既要招得来,也要留得住,滁州着力打造“亭满意”品牌,大力提升营商环境,让产业与城市、企业与人才实现双向奔赴。  

“我们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每年培养近百名半导体专业人才,为企业注入‘最强大脑’。”博晶科技总经理刘锋的话语中充满信心。近年来,滁州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政策激励等多元路径,构筑起“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  

 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技师学院开设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等特色专业,年输送技术人才超500名。南谯经开区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芯火”产学研基地,累计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个。

 滁州还率先推出“亭城英才计划”,对半导体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创业资助,配套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全市新引进半导体产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等顶尖人才18人,台湾技术专家郑博鸿带领团队研发的真空镀膜设备核心专利达48项,助力安徽越好电子产值同比增长67.6%。正如安徽越好 所言,“从人才到技术,从资金到配套,这里是一片创新的沃土。”

殷殷嘱托犹在耳,感恩奋进正当时。滁州,这座承载着改革基因、澎湃着创新激情的城市,正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在感恩中奋进、在奋进中超越,为安徽“向前赶”注入强劲动能。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忠玉)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