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辛辣一味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12 09:52:55

有人如此赞美胡椒粉:最珍贵的芳香,往往藏于最微小的破碎里。

他一定是胡椒粉的热烈追捧者,我亦然。这是一味烹饪的佐料,有黑白之分,作用在于去腥提味,增进食欲。

一锅白汤羊肉,热气腾腾,与之搭配的有粉丝、大白菜等,青翠的蒜叶漂浮其上。胡椒粉呈沫状星星点点,以辛辣牵引,把热鲜香推向至境。

响油爆鳝丝。油光闪亮,上桌时“滋滋”作响。“且慢动筷”,一老饕唤来伙计,要胡椒粉伺候。但见扬扬撒撒,鳝丝愈加嫩滑爽香。老饕面对众人的热捧,无不得意:这叫画龙点睛,胡椒粉是这道菜的魂魄。

黑椒牛仔骨。在制作前期,黑胡椒亲自下场。胡椒须现磨,呈细微颗粒状。牛仔骨切小块,少量盐和黑胡椒粉腌制一刻钟。另与糖、蚝油、料酒,水等一起,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收汤汁,即为黑椒汁。牛仔骨煎好后,黑椒汁倒入锅中,混合均匀,翻挪几分钟便可。这道菜味道如何,固然取决于食材,黑椒汁亦至关重要。一位常做此菜的朋友说:熬汁如踢足球的临门一脚,材料、火候、时间都是马虎不得的。

我对胡椒的喜爱,发端于几十年前故乡小城街头闻名遐迩的“大头饺”。大头,是当地一个做馄饨买卖的摊主。年少时,我便是馄饨摊的常客。两角钱,就能受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每碗十八个,沉浮恰好,疏密有度;露出的,好似一汪湖水上的几个岛屿。其间飘漾着几点小葱、虾皮、切得细细的猪油渣。

它如此让我“贪馋”,当然还有最后撒在上面的胡椒粉。它装在一节比大拇指粗一点的竹筒里,一头用木塞塞住,一头有密细的洞眼;摇晃几下,“扑扑”撒落碗里。竹筒是很有些年头了,岁月的沧桑在它浑身发亮的紫檀色里。

作为传统的徽州人,父亲对吃很讲究,他对“大头饺”赞不绝口,时不时要品尝品尝。他由衷认为,这碗馄饨的味道全靠胡椒粉调出来的,正宗,浓烈、醇香。家里此物也是绵绵不绝。父亲很执着,非老街上“同德仁”的不要。这是一家开了一百多年的药店。父亲是老中医,给病人开好药方后,总叮嘱:去同德仁抓药。在老人家眼里,食药同源,货不二出。

我经常去同德仁买胡椒粉。店堂口有副对子:壶中明月不老仙龄,架上丹丸长生妙药。抓药的柜台齐与我的胸口,我把父亲写的条子交给柜台后那位童发鹤颜、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像在深山老庙里修炼了许多年的道长,从有着黄铜拉环的暗红抽屉里取出三包胡椒粉交与我。我付六角钱。

一包一两,够用两个月。但凡能撒的菜肴,都来一点,荤素不限:菠菜肉片汤、丝瓜鸡蛋汤、肉丝笋丝炒粉丝、葛粉圆子、白菜炖豆腐……也包括浇头面、青菜煮年糕……寻常日子家常菜,一味辛辣满桌香,一家老小皆成胡椒粉“拥趸”。

胡椒产于热带、亚热带,耐热、耐旱、耐风。那年去云南,漫山遍野胡椒林,密密匝匝,模样朴素实在,既不花枝招展,亦不婀娜多姿。枝条结满累累果粒,被一双双勤劳的手摘采下,置篾匾晾晒。同行里有嗜胡椒的朋友,很是亢奋:吃了多少年鸡蛋,终于见到鸡了!

几年前,去柬埔寨,买了两瓶胡椒粒,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回来后,藏家中干燥处,现在再也寻不到了。失落沮丧,网上得来的信息又多少让我宽慰:倘若密封的好,存放几十年没问题,总有一天会翻捡出来。

陈货可居,芳香弥远。

(许若齐)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