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茶与清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12 09:54:58

茶跟清谈有关:清谈之风盛,饮茶必盛。此中无他,有关品茶的一系列仪式,以及相对整洁、安静的环境,肯定是有助于放松聊天清谈的。茶有静气,也有文气,与文人有共情,也与文人有共鸣,周作人将自己的一本书取名为《苦茶随笔》。这里的“苦茶”,意指书斋中独自品茗,茶苦,人更苦。

文人们喜欢喝茶,大多喜欢清静雅致的环境,这很正常。只是过分强调,有“文艺腔”的嫌疑——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言:“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徐渭云:“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这两段话,全是雅词,也全是褒词。文人就是这样,喜欢寄情,也喜欢移情,喝了红茶喝绿茶,喝了青茶喝黑茶,最后喝成花花肠子尖刻舌苔。“寄移”太多,失之理性,往往会变得矫揉造作。与茶有关的仪式、文字和论述,也是如此。

文人气,以我看,是一种中性词,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文人气若不断调息,往内里走,往上展,多反思,多自省,可以深入,也可以博大,是谓养气,养浩然之气。文人气若一直浅薄,自以为是,自命不凡,难以深入,难以自净,必定迂执酸腐、险怪枯寒、促狭计较,让人生厌。

茶有助于厘清思路——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崇尚经验,感性满满,科学孱弱,判断事物习惯于“非白即黑”,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思提倡“中庸之道”,却因为没有专门的逻辑学,理性难以深入,“中庸之道”经常异化变形,难为人们所把握,很多时候成为“平庸”的代名词,甚至达到相反的意义。诸多认知与行为,不仅难以“中庸”,反而变得简单、武断、粗鲁甚至残暴。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从思维方式上,还是少辨证,少理性,少逻辑,受权力左右,“不谈问题,只讲主义”,“不谈事实,只讲观点”。一个人也好,一个群体也好,若是不谈事实,不寻觅路径,只讲立场和主义,肯定容易走向极端,也容易简单粗暴。

理性和中庸,前提是心平气和。若想心平气和,需要喝茶。也因此,喝茶是理性的前提和开始。喝茶不仅能培养理性,遵循逻辑,还能调动直觉和感官。人若有理性,也有直觉,必“勇往而无不胜”。

喝茶却不得觉悟者,惜哉。

人是生而孤独的,感受亦是如此。文人们写茶,多因为缺乏对茶内涵的深入,大多一味抒情,堆砌词藻,不免流于空乏、小气、造作和虚假。好的茶文,应更深入,努力把握诸多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把握、难以贴近、难以描述的东西,以一种心领神会的方式,努力加以呈现。感觉越深入,越独特,越幽微,写出的文章就会越好。这就像湖水,乍一看都波光潋滟大差不差的,可在实际上,差别非常之大。若目光能捕捉到湖底的世界、天上的光影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发现湖水的颜色和变化,跟水没有关系,跟光线明暗天气阴晴心情得失更有关系。

古人称茶有“三德”:有利坐禅,通夜不困;有益消化,避免积淤;有助戒定,消除欲望。所谓“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精髓是以茶达禅,完成精神上的相通,以清远、冲淡、中和、幽静的态度慎思独行,省悟冥想,体味出澄明的静观之状态,最终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界。总的精神,是以和敬的态度,以茶事内观自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天地的心通。

茶是外相,辅以内观,才能内外结合,达天知命。

(赵焰)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