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文化空间异化为“打卡景点”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5-14 09:55:50

  近日有媒体报道,高颜值的网红书店不断涌现,然而,不少人将书店当作纯粹的打卡地,“看书两分钟,拍照两小时”,只为在朋友圈展示一番,并非为阅读而来。

  这种现象并非书店独有,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书院等公共文化空间同样存在。设计精美的图书馆,成了年轻人拍照的“文艺风”取景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前,不是专注欣赏的观众,而是举着手机自拍的游客;文化书院被当作网红打卡点……

  精神殿堂异化为网红景点,商业气息渐浓,书卷味渐淡,不禁引发思考:在商业流量面前,富有精神价值的文化空间能否守住传播知识、启迪思想的初心?

  公共文化空间要“接地气”本无可厚非。实体书店、图书馆等场所通过增加文创产品、引入咖啡餐饮来优化阅读环境吸引客流,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都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合理调整,这种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为公共文化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当“拍照打卡”成为主要目的,商业流量盖过文化传播,阅读、学习、思考退居次要位置时,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价值自然会被消解。毫无疑问,公共文化空间过度商业化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其公共教育功能。

  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涵养文化自信,如果人们走进这些场所主要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那么不仅会让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大打折扣,还将使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习惯逐渐丧失。当拍照喧哗取代阅读沉思,当“表演”需求超过求知渴望,那些寻求深度文化体验的受众将不得不选择逃离。

  由此看来,当前,公共文化空间亟须平衡商业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商业运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守文化传播的初心。书店可以设计成“高颜值”,但书籍必须是主角;图书馆可以增设休闲区,但不可破坏安静的阅读氛围;博物馆可以运用高科技提升观展体验,但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才是核心。

  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不在于能吸引多少人拍照打卡,而在于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静下心来,听听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体会与文物对视时的心灵震撼,感受在书架间邂逅一本好书的惊喜,这种体验才是文化空间最美好的馈赠。

  期待未来的书店、图书馆、博物馆能少一些浮躁的“商气”,多一些沉静的书卷气,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人们汲取知识、沉淀思想、滋养心灵的殿堂。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