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盯上了你,你可能并不知道。
高血压,这一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3亿,且呈年轻化趋势。平均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3名高血压患者和4名高血压预备役,但治疗率仅45.8%,控制率更低至16.8%。高血压因其症状隐匿,被称为“无声杀手”,需全社会共同关注。“当你的血压≥130/80mmHg时,心脑血管风险已显著增加,建议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柯道正介绍,科学防治高血压需要生活方式与药物协同,要做到“减体重、常测压”,家庭自测血压能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往往更真实可靠。
血压≥130/80mmHg时,风险已显著增加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高于正常值,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三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全天平均血压≥130/80 mmHg)也可以作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之一。
柯道正表示,血压≥130/80mmHg时,心脑血管风险已显著增加,建议开始生活方式干预。
约70%的脑卒中与高血压有关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的危险与并发症一定要重视,不仅有心脑肾的损害,还会带来全身影响。”柯道正介绍,长期高血压可致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约70%的脑卒中与50%的心肌梗死与其相关,还会带来眼底病变、主动脉夹层、代谢异常等全身损害。
由于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加之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对高血压危害认识不足、对用药有顾虑,导致高血压人群知晓、治疗、控制率低下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人群。
如平时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是身体挣扎着发出的预警信号,应引起重视。
柯道正介绍,容易引起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吸烟、过量饮酒、超重和肥胖、高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精神压力大或焦虑等。
除此之外,空气污染、高海拔、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抗肿瘤治疗以及教育程度低等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
日常控压,要多动减重常测压
“控制食盐摄入、避免久坐、调整情绪等,都能防治高血压。”科学防治高血压需要生活方式与药物协同,柯道正总结出了“吃、动、睡、稳、减体重、常测压”方面需遵循的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
在“吃”上面要“控盐+增钾”,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警惕酱油、腌制品等隐形盐。多吃菠菜、香蕉、红薯等富钾食物,帮助钠排出。微辣饮食也有助于降压。另外,还要做到戒烟限酒。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2-3倍,饮酒量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
在“运动”方面,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也要避免过于剧烈运动。 快步走、游泳、八段锦、太极拳都是好的选择,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血压骤升。
睡眠方面,要规律作息,熬夜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波动,建议固定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
“稳”也就是心理平衡。长期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致血压升高,需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调整自我情绪稳定,可以试试深呼吸、静坐冥想或培养兴趣爱好,可以给情绪“降压”。
此外,需要注意“减体重、常测压”,BMI控制在18.5-24 kg/㎡,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家庭自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必要时,每周测量血压1-2次并记录。
个性化用药, 降压药宜长效优先
确诊为高血压人群,如何服用降压药?柯道正建议,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药物(如“沙坦”“地平”类),一天一次服用降压药就能稳定控制全天的血压就特别方便了。
有些家庭有多位高血压患者,图省事,就吃同一种降压药物。“遵守医嘱,尽量做到个性化用药。”柯道正提醒,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优选“普利”或“沙坦”类;心率快者可用“洛尔”类。
为安全起见,建议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做到定期门诊复查,监测血钾、肾功能等血液生化指标,对于血压控制不好或血压波动很大等情形下,及时到门诊检查一下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医生优化调整降压方案。
妊娠期高血压需严格监测,禁用“普利”“沙坦”类药物。青少年高血压也不少见,肥胖与不良饮食是主因,强调早期干预,减少未来心血管风险。
柯道正提醒,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需终身管理。
常见误区与科学澄清
误区一:“没有症状=血压正常”
多数高血压患者无症状,仅凭感觉判断易延误治疗。血压需通过规范测量确认,无症状的高血压同样危害巨大。
误区二:“过早服药会耐药”
降压药无耐药性,早期控制可延缓器官损害。部分患者需联用药物是因病情进展,而非药物失效。
误区三:“血压正常后停药”
自行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加剧靶器官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而非断药。
误区四:“保健品替代降压药”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保健品或“纯天然药物”可根治高血压,盲目替代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五:“降压越快越好”
急速降压可能引发缺血事件,尤其老年人需平稳降压,目标值因人而异(如80岁以上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
误区六:“家庭自测血压以及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不准”
在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也只是偶测血压,再加上测量前的奔波,排队取号等候,焦急烦躁的情绪使血压上来了,有的人看到穿白大褂的就紧张,就造成了血压升高的假象,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平日血压情况。家庭自测血压能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往往更真实可靠。国家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或要逐步取代传统的水银血压计。
测血压可选每日早6-10点间,起床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进行,尽量在服药及早饭前,测量前排空膀胱取坐位。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通讯员 冯军伟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