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互助!合肥近万“伤友”找到“希望之家”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18 17:08:55

从一个人的“自助”到一群人的“互助”,作为合肥市包河区脊髓损伤患者“希望之家”的负责人,因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的李军十多年如一日奔忙在自身及伤友的康复路上,重建生活信心和技能。

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在李军的操持下,一场以“情暖助残路 爱心伴我行”为主题的爱心企业慰问活动成功举行,20名处于困境中的脊髓损伤者和肢体残疾人接受了生活物资捐赠。

脊髓损伤致残,合肥群体近万

2006年,原本身体健硕爱足球运动的李军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自此依靠轮椅才能生活、出行。

之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医院做康复治疗。此间,经历了难以言尽的艰辛,他从沉沦到觉醒,从自己“小我”一个人关注到和他一样的一群人。

李军介绍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为千分之一。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约500万脊髓损伤者,并且以每年5至7万的速度增长。

“脊髓损伤是公认的重度肢体残障群体中最痛苦的一个群体。”李军说,90%的脊髓损伤者和他一样,都是源自于外伤,高发年龄为20至45岁,多因交通事故、坠(跌)落等意外以及脊髓病变造成,伤后生活不能自理,大都终生在轮椅上生活。

李军粗算了一下,合肥市有近千万常住人口,那么脊髓损伤者估计就有近万人,并且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近万个家庭的艰辛生活和漫长的康复之路。”李军说,脊髓损伤者通过合适的康复手段,可以改善、替代和重建功能,很多伤友可以实现生活自理,重新回归社会。

合肥市包河区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是一群实现了“生命重建”的脊髓损伤者发起组成的机构,于2012年8月成立。包括李军在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经过了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重新回到生活轨道。

“自助互助”聚成“希望之家”

作为“希望之家”的负责人,李军认为,“自助互助”始终是残障群体改变生活的关键。为此,他独立设计了15类课件,每年开展脊髓损伤自助互助活动数十场,给伤友们做知识辅导。

“事实上,如果在受伤康复之初他们便接受了系统的身体和心态上的康复调整,是可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实现他们数十年的重建过程。”李军说,他们一边康复一边探索,在结合国内外的康复体系和自身经验,通过“同侪训练”的方式将生活重建的信念和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伤友。

“通过培训、学习,大家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做到轮椅过障碍、轮椅上下台阶等等一系列技巧,让脊髓损伤伤友出行更加有信心。”李军说,生活中很多场景都需要使用“轮椅转移实操技巧”,包括上下床、如厕、洗浴、出门上下汽车、旅游搭乘高铁飞机、去餐厅吃饭或者去电影院观影时的座位转移等,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每天困扰伤友们的琐事。通过对伤友开展针对性技巧训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功能重建,可以减轻家庭其他成员的照护压力,实现生活重建。

2024年,包河区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升级成为安徽省脊髓损伤者自助互助生活重建康复服务基地。以合肥市包河区作为“根据地”,他们开展脊髓损伤患者生活重建培训活动,宣传推广“伤友”自助、互助社区康复模式。脊髓损伤残疾人在这里不仅能训练技能,还能构建起社会交往网络,并开展文娱活动,手工制作等,重建信心,重回社会。

李军介绍说,在包河区残联多年孵化培育下,目前“希望之家”还正式注册了包河区百帮缘助残服务中心,通过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团结带领伤友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康复知识,帮助残友开展生活重建,进而向社会宣传脊髓损伤伤友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同时促进助残惠残的友好社会建设。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王士龙/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