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手机上刷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位于滁州市天长市的龙岗古镇景区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内心突然有点感叹——终于熬出头了。

千年古镇
藏了七十二眼古井
坐落在高邮湖畔的天长市龙岗古镇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青砖黛瓦的明清古街、雕梁画栋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处处散发着古朴韵味。古镇内六条主街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义井街、芙蓉街等,按照三横三竖布局依次排开,形成一个巨大的“田”字镶嵌在高邮湖畔。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龙岗古镇早先叫“芙蓉冈”。传说是由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由于高邮湖的船民们经常在这里歇脚,便慢慢形成了一个小镇。“后来更名为龙岗,跟朱元璋还有一点关系。”据老人们介绍,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南京紫金山上发现江北一地常升腾起一股紫气(也被称为“天子气”,预示着可能出现一位贵人来争天下)。于是派谙熟地理风水、有“地仙”之称的刘伯温前往查看。刘伯温随后发现这股紫气是从芙蓉冈上升起的(也意味着争天下的贵人可能在此诞生),便派人在此地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砖井,就像用七十二根铁钉把地脉固定起来,借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来降服“天子之气”。同时还把“芙蓉冈”更名为“龙岗”,取意龙不离水,一旦上岗,就必定遭难,并在“冈”字头上加了个“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龙狠狠地压住。
虽然传说无法考证,但龙岗古镇的七十二眼古井真真切切存在,仿佛翡翠明珠一般镶嵌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与院落厅堂之中。按照方位划分,这些古井大致可分为“街边井”、“院落井”、“厅堂井”、“房中井”、“厨下井”等类型。其中,有“义井”之称的一口街边井最为著名。相传是由镇上的佴、崇两大姓捐资共建,专供路边行人及无钱建井的平民百姓享用。后来,人们又把这口井所在的街道命名为“义井街”。

从酱油拿铁
到打卡龙岗古镇
说完了龙岗古镇的历史,再转过头来聊聊我和龙岗古镇的缘分——从一杯酱油拿铁开始。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各式各样的民宿、五花八门的村咖奶茶、改头换面的当地土特产……都成了游客的心头好。一缕春光、一杯酱油拿铁、一段悠闲的湖西乡村时光……冲着这句广告词,我和小伙伴就顺道来打卡了。
酱油拿铁出自高邮湖西岸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湖西村咖,“这也是滁州市首家乡村咖啡馆。”湖西村咖的主理人“培培”(网名)之前是一名媒体工作者,经常在滁州各地取材,且在城市里有4年的经营咖啡店经历。“选择在汊河村开村咖,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好,汊河八景宛如仙境,骆宾王祠、玩珠亭等历史遗迹更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另外,这里还有我个人很喜欢的徽派建筑。”据培培介绍,汊河村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日益增多,但休闲场所却较为匮乏。“所以,在这里开村咖也是希望给游客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之处,让他们在欣赏美景之余,还能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
培培的想法很快实现,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湖西村咖就开业了。“可以说,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开业之后,每天都门庭若市,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据培培介绍,店里不仅有常规的咖啡饮品,还十分注重产品的多样性与本地特色相结合。“比如,汊河当地有非遗的手工酱油,我们就用酱油为原料,打造了‘酱油拿铁’;当地的万寿大米很有特色,我们又推出了‘万寿大米拿铁’。”其中,“酱油拿铁”刚一推出,立马火速出圈,深受游客喜爱和好评,甚至有扬州的骑行爱好者专程来打卡。
除了特色咖啡,培培还在湖西村咖的后院设置了一个名为“上房揭瓦”的打卡点。“以前人们经常会用‘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梗调侃那些调皮的孩子,设计这个打卡元素,就是整点怀旧感。”在培培的设计里,“上房揭瓦”打卡点与当地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相呼应,游客坐在屋顶,手捧一杯咖啡,既能俯瞰老街的古朴风光,又能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验到一种别样的乡村慢生活。“如果游客自驾前来,不但可以沿路欣赏高邮湖的美丽风光,顺着高邮湖西岸行驶20公里左右,还能到龙岗古镇打个卡。”

打卡抗大旧址
重温红色文化
眼见时间尚早,我和小伙伴又驱车来到龙岗古镇。与之前听闻的不太一样,虽然古镇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让龙岗古镇声名远扬的,是其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红色历史,也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中旧址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走进抗大第八分校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门口矗立着“军号嘹亮”雕像。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抗大八分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军政人才的光辉事迹。据景区的讲解员介绍,这里有国防教育园、纪念馆和旧址三大景点。其中,抗大八分校旧址群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旧址内通过场景复原、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学员们学习、训练、生活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精神,让游客沉浸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随后,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了一条隐藏在衣柜后面的地道——抗大八分校的地下隐蔽部。地道高约1.8米,长度大约有100米,是古镇居民为躲避土匪抢劫和储存贵重物品而修建的,抗大八分校在办学期间对其进行了整修。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师生可以通过这条地道撤离、躲避敌机空袭或伺机运动歼敌。“龙岗古镇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讲解员告诉我们,文化低的学员可请房东当“先生”;学员们衣服破了,房东大妈会悄悄补好;学员晚上训练回来,房东大妈会早早准备好热的洗脚水……
由于龙岗古镇景区当时尚在建设中,我们也很快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旅程。如今入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回头再找个时间去逛逛吧,顺便再来一杯酱油拿铁。
(姜志远 文/摄)
【橙旅行】品一杯酱油拿铁,赴一场红色之旅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5-19 10:40:21
最近在手机上刷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位于滁州市天长市的龙岗古镇景区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内心突然有点感叹——终于熬出头了。

千年古镇
藏了七十二眼古井
坐落在高邮湖畔的天长市龙岗古镇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青砖黛瓦的明清古街、雕梁画栋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处处散发着古朴韵味。古镇内六条主街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义井街、芙蓉街等,按照三横三竖布局依次排开,形成一个巨大的“田”字镶嵌在高邮湖畔。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龙岗古镇早先叫“芙蓉冈”。传说是由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由于高邮湖的船民们经常在这里歇脚,便慢慢形成了一个小镇。“后来更名为龙岗,跟朱元璋还有一点关系。”据老人们介绍,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南京紫金山上发现江北一地常升腾起一股紫气(也被称为“天子气”,预示着可能出现一位贵人来争天下)。于是派谙熟地理风水、有“地仙”之称的刘伯温前往查看。刘伯温随后发现这股紫气是从芙蓉冈上升起的(也意味着争天下的贵人可能在此诞生),便派人在此地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砖井,就像用七十二根铁钉把地脉固定起来,借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来降服“天子之气”。同时还把“芙蓉冈”更名为“龙岗”,取意龙不离水,一旦上岗,就必定遭难,并在“冈”字头上加了个“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龙狠狠地压住。
虽然传说无法考证,但龙岗古镇的七十二眼古井真真切切存在,仿佛翡翠明珠一般镶嵌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与院落厅堂之中。按照方位划分,这些古井大致可分为“街边井”、“院落井”、“厅堂井”、“房中井”、“厨下井”等类型。其中,有“义井”之称的一口街边井最为著名。相传是由镇上的佴、崇两大姓捐资共建,专供路边行人及无钱建井的平民百姓享用。后来,人们又把这口井所在的街道命名为“义井街”。

从酱油拿铁
到打卡龙岗古镇
说完了龙岗古镇的历史,再转过头来聊聊我和龙岗古镇的缘分——从一杯酱油拿铁开始。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各式各样的民宿、五花八门的村咖奶茶、改头换面的当地土特产……都成了游客的心头好。一缕春光、一杯酱油拿铁、一段悠闲的湖西乡村时光……冲着这句广告词,我和小伙伴就顺道来打卡了。
酱油拿铁出自高邮湖西岸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湖西村咖,“这也是滁州市首家乡村咖啡馆。”湖西村咖的主理人“培培”(网名)之前是一名媒体工作者,经常在滁州各地取材,且在城市里有4年的经营咖啡店经历。“选择在汊河村开村咖,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好,汊河八景宛如仙境,骆宾王祠、玩珠亭等历史遗迹更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另外,这里还有我个人很喜欢的徽派建筑。”据培培介绍,汊河村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日益增多,但休闲场所却较为匮乏。“所以,在这里开村咖也是希望给游客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之处,让他们在欣赏美景之余,还能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
培培的想法很快实现,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湖西村咖就开业了。“可以说,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开业之后,每天都门庭若市,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据培培介绍,店里不仅有常规的咖啡饮品,还十分注重产品的多样性与本地特色相结合。“比如,汊河当地有非遗的手工酱油,我们就用酱油为原料,打造了‘酱油拿铁’;当地的万寿大米很有特色,我们又推出了‘万寿大米拿铁’。”其中,“酱油拿铁”刚一推出,立马火速出圈,深受游客喜爱和好评,甚至有扬州的骑行爱好者专程来打卡。
除了特色咖啡,培培还在湖西村咖的后院设置了一个名为“上房揭瓦”的打卡点。“以前人们经常会用‘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梗调侃那些调皮的孩子,设计这个打卡元素,就是整点怀旧感。”在培培的设计里,“上房揭瓦”打卡点与当地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相呼应,游客坐在屋顶,手捧一杯咖啡,既能俯瞰老街的古朴风光,又能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验到一种别样的乡村慢生活。“如果游客自驾前来,不但可以沿路欣赏高邮湖的美丽风光,顺着高邮湖西岸行驶20公里左右,还能到龙岗古镇打个卡。”

打卡抗大旧址
重温红色文化
眼见时间尚早,我和小伙伴又驱车来到龙岗古镇。与之前听闻的不太一样,虽然古镇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让龙岗古镇声名远扬的,是其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红色历史,也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中旧址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走进抗大第八分校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门口矗立着“军号嘹亮”雕像。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抗大八分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军政人才的光辉事迹。据景区的讲解员介绍,这里有国防教育园、纪念馆和旧址三大景点。其中,抗大八分校旧址群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旧址内通过场景复原、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学员们学习、训练、生活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精神,让游客沉浸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随后,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了一条隐藏在衣柜后面的地道——抗大八分校的地下隐蔽部。地道高约1.8米,长度大约有100米,是古镇居民为躲避土匪抢劫和储存贵重物品而修建的,抗大八分校在办学期间对其进行了整修。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师生可以通过这条地道撤离、躲避敌机空袭或伺机运动歼敌。“龙岗古镇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讲解员告诉我们,文化低的学员可请房东当“先生”;学员们衣服破了,房东大妈会悄悄补好;学员晚上训练回来,房东大妈会早早准备好热的洗脚水……
由于龙岗古镇景区当时尚在建设中,我们也很快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旅程。如今入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回头再找个时间去逛逛吧,顺便再来一杯酱油拿铁。
(姜志远 文/摄)
最近在手机上刷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位于滁州市天长市的龙岗古镇景区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内心突然有点感叹——终于熬出头了。千年古镇藏了七十二眼古井坐落在高邮湖畔的天长市龙岗古镇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青砖黛瓦的明清古街、雕梁画栋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处处散发着古朴韵味。古镇内六条主街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义井街、芙蓉街等,按照三横三竖布局依次排开,形成一个巨大的“田”字镶嵌在高邮湖畔。据当地的老人介绍,龙岗古镇早先叫“芙蓉冈”。传说是由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由于高邮湖的船民们经常在这里歇脚,便慢慢形成了一个小镇。“后来更名为龙岗,跟朱元璋还有一点关系。”据老人们介绍,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南京紫金山上发现江北一地常升腾起一股紫气(也被称为“天子气”,预示着可能出现一位贵人来争天下)。于是派谙熟地理风水、有“地仙”之称的刘伯温前往查看。刘伯温随后发现这股紫气是从芙蓉冈上升起的(也意味着争天下的贵人可能在此诞生),便派人在此地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砖井,就像用七十二根铁钉把地脉固定起来,借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来降服“天子之气”。同时还把“芙蓉冈”更名为“龙岗”,取意龙不离水,一旦上岗,就必定遭难,并在“冈”字头上加了个“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龙狠狠地压住。虽然传说无法考证,但龙岗古镇的七十二眼古井真真切切存在,仿佛翡翠明珠一般镶嵌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与院落厅堂之中。按照方位划分,这些古井大致可分为“街边井”、“院落井”、“厅堂井”、“房中井”、“厨下井”等类型。其中,有“义井”之称的一口街边井最为著名。相传是由镇上的佴、崇两大姓捐资共建,专供路边行人及无钱建井的平民百姓享用。后来,人们又把这口井所在的街道命名为“义井街”。从酱油拿铁到打卡龙岗古镇说完了龙岗古镇的历史,再转过头来聊聊我和龙岗古镇的缘分——从一杯酱油拿铁开始。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各式各样的民宿、五花八门的村咖奶茶、改头换面的当地土特产……都成了游客的心头好。一缕春光、一杯酱油拿铁、一段悠闲的湖西乡村时光……冲着这句广告词,我和小伙伴就顺道来打卡了。酱油拿铁出自高邮湖西岸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湖西村咖,“这也是滁州市首家乡村咖啡馆。”湖西村咖的主理人“培培”(网名)之前是一名媒体工作者,经常在滁州各地取材,且在城市里有4年的经营咖啡店经历。“选择在汊河村开村咖,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好,汊河八景宛如仙境,骆宾王祠、玩珠亭等历史遗迹更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另外,这里还有我个人很喜欢的徽派建筑。”据培培介绍,汊河村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日益增多,但休闲场所却较为匮乏。“所以,在这里开村咖也是希望给游客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之处,让他们在欣赏美景之余,还能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培培的想法很快实现,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湖西村咖就开业了。“可以说,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开业之后,每天都门庭若市,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据培培介绍,店里不仅有常规的咖啡饮品,还十分注重产品的多样性与本地特色相结合。“比如,汊河当地有非遗的手工酱油,我们就用酱油为原料,打造了‘酱油拿铁’;当地的万寿大米很有特色,我们又推出了‘万寿大米拿铁’。”其中,“酱油拿铁”刚一推出,立马火速出圈,深受游客喜爱和好评,甚至有扬州的骑行爱好者专程来打卡。除了特色咖啡,培培还在湖西村咖的后院设置了一个名为“上房揭瓦”的打卡点。“以前人们经常会用‘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梗调侃那些调皮的孩子,设计这个打卡元素,就是整点怀旧感。”在培培的设计里,“上房揭瓦”打卡点与当地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相呼应,游客坐在屋顶,手捧一杯咖啡,既能俯瞰老街的古朴风光,又能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验到一种别样的乡村慢生活。“如果游客自驾前来,不但可以沿路欣赏高邮湖的美丽风光,顺着高邮湖西岸行驶20公里左右,还能到龙岗古镇打个卡。”打卡抗大旧址重温红色文化眼见时间尚早,我和小伙伴又驱车来到龙岗古镇。与之前听闻的不太一样,虽然古镇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让龙岗古镇声名远扬的,是其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红色历史,也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中旧址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走进抗大第八分校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门口矗立着“军号嘹亮”雕像。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抗大八分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军政人才的光辉事迹。据景区的讲解员介绍,这里有国防教育园、纪念馆和旧址三大景点。其中,抗大八分校旧址群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旧址内通过场景复原、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学员们学习、训练、生活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精神,让游客沉浸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随后,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了一条隐藏在衣柜后面的地道——抗大八分校的地下隐蔽部。地道高约1.8米,长度大约有100米,是古镇居民为躲避土匪抢劫和储存贵重物品而修建的,抗大八分校在办学期间对其进行了整修。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师生可以通过这条地道撤离、躲避敌机空袭或伺机运动歼敌。“龙岗古镇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讲解员告诉我们,文化低的学员可请房东当“先生”;学员们衣服破了,房东大妈会悄悄补好;学员晚上训练回来,房东大妈会早早准备好热的洗脚水……由于龙岗古镇景区当时尚在建设中,我们也很快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旅程。如今入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回头再找个时间去逛逛吧,顺便再来一杯酱油拿铁。(姜志远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