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模式”已在23个省域复刻推广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8-14 16:34:55

酷夏,暑热难耐,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檀泉硒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瓶瓶清凉的富硒山泉水在生产线上流动,富含硒、锶、钙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的饮品不仅畅销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还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让世界尝到安徽的生态味道。近年来,安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高质量发展底色不断厚植,以年均4.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3%的经济增长。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

“新安江模式”已在23个省域复刻推广

新安江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率山主峰,东流安徽242.3公里,进入浙江116.7公里后注入千岛湖,借富春江、钱塘江,汇入东海。

 2012年起,皖浙两省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两省共同出资注入生态补偿资金池,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补偿资金给上游的安徽,未达标准则给下游的浙江。

 2012年~2020年,两省接续开展三轮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一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中央累计补偿安徽18亿元,浙江累计补偿安徽19亿元,安徽省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偿资金19亿元,黄山市累计投入207.9亿元实施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施369个生态治理修复项目。

试点期间,黄山市累计退耕还林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实现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

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皖浙两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杭州市与黄山市上下游联合推出周三周四免费游黄山-千岛湖“名山名湖”黄金游线,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连续两年举办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推出8条黄金游线,并签署了互送客源协议。

目前,“新安江模式”从单一的资金补偿向资金、产业、技术、人才多元补偿模式升级,在全国29个流域、23个省域复刻推广。

200余只“鸟类大熊猫”在合肥定居

夏莲绽放,万鸟齐飞,夏日傍晚的黄陂湖,美不胜收。

黄陂湖位于庐江县,为合肥市仅次于巢湖的第二大湖泊。2017年至2023年,合肥市先后批准黄陂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退养还湖、环湖岸线治理、圩堤改造及县河治理工程、湖区基底改造、植被生境恢复、动物培育湿地科普宣教、湿地管护及实施效果生态本底调查等。

“退渔、退建、退耕还湖”35000余亩,湖区水域面积不断恢复,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水域面积恢复,防洪能力增强,水质也明显改善。”黄陂湖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任欢介绍,黄陂湖下游分布有兆河庐江缺口兆河入湖口渡口和西河杨柳村共3个国家水质考核断面,以及庐江县和入兆河口省级水质考核断面,2024年1-4月份,上述4个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标。

如今的黄陂湖,水清岸绿,百草丰茂。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团队统计,2023年度黄陂湖湿地维管植物共记录306种,全年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49科157种。每逢南迁,东方白鹳、白鹤、天鹅、大雁、反嘴鹬、花脸鸭等二十余种珍稀候鸟都会出现在黄陂湖面。全球极危物种“鸟类大熊猫”——青头潜鸭,在黄陂湖繁殖出窝,安家落户,数量已达200余只。

以黄陂湖为代表之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今年2月巢湖上空数万只鸟形成“鸟浪”现实版“大鱼海棠”奇观火爆全网,展示了安徽“林中有兽、水中有鱼、空中有鸟”的良好生态画卷。

石台县富硒茶园

“硒泉”奔涌优质水资源成畅销产品

在皖南山区的石台县,新兴的硒泉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里99%的土地浸润在“硒”的滋养中,该县以“富硒、负氧”两大特色资源为钥匙,打开了生态优势向经济动能转化的大门。

在安徽檀泉硒饮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瓶瓶富硒山泉水封装成箱后将发往北京。“我们的水源地在牯牛降原始森林内,取水点海拔930米,水质清澈甘冽,富含硒、锶、钾、钠、钙、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该公司董事长檀有庆介绍,公司日产能达400吨,订单源源不断,产品畅销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还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让世界也尝到安徽石台的生态味道,“2025年,公司目标是实现富硒山泉水产值2000万元。”

近几年,我省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引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构筑多渠道“两山”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打造生态品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我省将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努力把“生态绿色”打造成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动人底色,共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探索跨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新路径。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实习生 王焱丽 熊思语 左诗晗)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