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读”红色沃土 传承报国情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8-28 14:59:19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暑期,六安市金安区红色研学游热度持续升温,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的军之旅国防教育营地,远远就听到操场上传来歌曲《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旋律。在树荫下,该研学营地暑假第三批参与国防红色研学的孩子们在激昂旋律中挥舞着两面小旗,专心致志地练习着旗语操。

  “这些孩子已经参与了14天至21天的国防红色研学,这堂旗语课是他们在研学基地进行的最后一次操练。傍晚他们就将结束这次研学之旅。”研学基地的教官告诉记者,最后一次操练,孩子们格外认真,都想着为自己半个多月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刘谨葑,12岁,站在队列的第一排第一位,在这批9岁到15岁的孩子中间,他的个头颇为瘦小。但十几天的训练中被晒得黢黑的皮肤、锻炼得坚定的眼神,为他在孩子中赢得了“大班长”的称号。

  “‘大班长’个子不大,但是在我们当中训练最认真、最吃苦,也是队列走得最好、军体拳打得最标准、寝室收拾得最干净的,我们都很佩服他,叫他‘班长’。”一同训练的学生鲍欣洁佩服地说。

  这已经是刘谨葑第二次参加暑期国防红色研学了。“暑假还没开始,我就和爸爸妈妈说,还想参加国防红色研学。研学既锻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交到了不少好朋友,让我的暑假有别样的意义。”刘谨葑告诉记者,6月底学校一放假他就参加了研学,在21天的研学中,他不仅进行了队列操练、军体拳等基础军事训练,在金安通用机场第一次坐直升机,并参观了在六安市驻扎的某部队,走进了真正的军营。

  “手枪模拟打靶我5枪都打中了靶心。在参观军营的时候,我和解放军叔叔说了我打靶的成绩,他们都夸我打得准。”说起这次研学之旅中获得解放军叔叔的表扬,刘谨葑格外自豪。

  军之旅国防教育基地负责人李千勇是一名退伍军人,从2013年开始便在六安市组织中小学军旅夏令营活动。他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开始才半个多月,就已经有200多名孩子报名了国防红色研学。“我们希望通过研学体验,加强孩子们的国防观念。研学基地的17位教官都是退伍军人,同时基地营造了浓厚的军旅文化氛围,有射击室、武器装备模型展示室、军事文化室、VR体验馆、训练场等配套设施,配备有仿真枪械、步兵战车、高射炮等武器装备。”李千勇说。

  从金寨县来的家长台启敏看到自己孩子在队列中一板一眼的动作、坚定的眼神,对国防红色研学之旅也颇为满意。“过去暑假都是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次暑假把他送过来参与红色研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他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台启敏告诉记者,过往的溺爱让孩子缺少刚毅的性格,在研学期间,她没有联系孩子,但通过教官发来的照片,她看到孩子的眼神一天天变得坚毅起来,这让她感觉这次研学参加得值。

  “六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注重将国防研学和红色研学相结合,开发了多条特色国防红色研学路线,将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脉当中。” 李千勇告诉记者,国防红色研学包括了参观金安区的张家店战斗纪念馆、张家店战斗烈士陵园,金寨县的红军广场、革命博物馆,裕安区的独山革命旧址群、空军某部等各类场所,在瞻仰革命遗迹、聆听英雄事迹的同时,重点解读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智慧、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建设历程,以及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牺牲奉献精神。同时研学体验还注重“红绿”结合,设计了户外行军拉练、野外生存(基础技能)等环节,让孩子们在绿水青山中感悟革命先辈的战斗精神。

  下午5时,告别的时刻还是来了。在悠扬的《驼铃》歌曲中,刘谨葑、鲍欣洁等小朋友最后一次将自己的寝室收拾整齐,拖着行李箱在操场上列成了整齐的队列。在国防教育基地的门口,继续参与训练的孩子们列队两旁,一场简单但感情真挚的送别仪式就这样开始了。

  十几天的国防红色研学之旅,在孩子们的心底点燃了爱国情、军旅梦,孩子们眼中流露出了不舍之情。“等我长大了,希望能穿上真正的军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刘谨葑说。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金安区红色研学场所共接待游客2.6万余人,其中2家国防研学教育基地接待青少年近1300人。

  安徽红色底蕴深厚、革命文物丰富,特别是抗战文物遍布全省。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19个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涉及安徽的有6个。这些历经烽火的革命文物,不仅是江淮儿女浴血抗战的鲜活见证,更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前不久,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在金寨县隆重启动,活动现场发布了《大别山红绿交融发展报告(2025)》,举行了抗战主题红色宣讲、“重走抗战路”授旗仪式等。“革命文物+教育”,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革命文物+旅游”,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价值,让革命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 袁野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