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地机器人的精细打扫,到人形机器人的跑跳自如、霸气过招,再到航天器、核电站的稳定运转……传感器不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万物互联之眼”,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高端传感器也是至关重要的“卡脖子”技术。
坐落在蚌埠的中国传感谷,目前已经吸引了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中国传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第六位,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已跻身全国前列。
国内领先晶圆产线 推动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9月12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会前采访团来到位于蚌埠市经济开发区中国(蚌埠)传感谷的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其投资50.6亿元建设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于今年5月完成首批产品成功串线,目前已经实现量产。
作为国内领先的8英寸MEMS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晶圆制造,产品涵盖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MEMS器件、环境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进秀介绍,公司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项目是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采用全国产化天车系统,是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规划月产能3万片,预计2027年达产后将成为国内MEMS晶圆产出最大的生产线。”据介绍,该项目被列入国资委“BD工程”,旨在解决国内MEMS行业“研产脱节”问题,推动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丁进秀介绍,公司技术团队由来自国内一线晶圆代工厂的专业人才组成,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拥有国际先进的MEMS工艺技术体系,一线生产工人大多是大专以上学历。截至2025年8月,公司已拥有16个注册商标和11项专利。
封装“绝活” 助力航空航天国防事业
在中国传感谷,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通过金属-玻璃封装技术“绝活”,为电子元器件、传感器等提供高可靠性封装解决方案。小到新能源汽车、高铁,大到相控阵雷达、神州飞船、大型核电站,说起产品的应用领域,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郭茂玉颇为自豪。
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公司2023年9月落户中国传感谷,目前的主营业务除了金属-玻璃封装,还有高端电子产品电镀,涉及金(硬金/软金)、银、镍(电镀镍/化学镍)、锡(雾锡/亮锡)、铜等镀层类型。“我们的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微电子封装零件、高端医疗器械等。可处理几毫米到几百毫米工件,兼容铁、铜、不锈钢、铝及合金等材质,涵盖挂镀、滚镀、振动镀等工艺。镀层厚度控制达0.01微米精度,盐雾测试可满足24小时至上千小时定制要求。”
郭茂玉介绍,公司目前拥有五条自动化生产线,合作过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南瑞集团等诸多知名企业,并参与多个大型水电站、航空航天项目建设。目前企业正在培育入规,计划今年10月份提交入规申报材料。”“今年还打算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推进中国传感谷的建设,我们也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打头阵 产业发展持续加快升级
“自 2021 年启动建设以来,中国传感谷已跻身成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省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蚌埠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汤伟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传感谷核心区域已累计完成各类基础设施投资约 70 亿元,已建成产业空间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继去年中国传感谷核心园区新招引总投资 130 亿元、63个新项目后,今年以来,新引进江苏甫瑞、宏景智驾、深圳五芯微等智能传感关联企业 50 余家,涉及气体传感器、射频传感器、韦根传感器、智能家居等领域,项目总投资金额近百亿元。“当前,中国传感谷正朝着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种类最全、应用最广,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奋力迈进。”
正在“加速跑”的不仅仅有智能传感器产业。近年来,蚌埠市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1-7月,蚌埠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领域3项投资增速继续快于全省且工业领域3项投资增速均继续保持近4年来最好位次。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全省第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6、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9.3%、全省第6,高于全省9.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7.4%、全省第4,高于全省12.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4.7%、全省第7,高于全省12.5个百分点。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