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我省将推动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我省考古遗址公园数量达到20个。同时鼓励构建“数字遗址公园”。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为统筹推进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促进全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省文旅厅编制制定了《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省将坚持保护第一、考古支撑、合理利用、融合发展基本要求,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进一步提升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2027年,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汉文化”等主题,我省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将达到20个。
《意见》指出,遗址保护应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统筹开展遗址公园文物本体抢救保护、周边综合整治和安全防护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实施明中都、武王墩、孙家城等一批保护项目,实现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常态化开展文物本体及遗址环境监测的预防性保护与智慧管理,建立遗址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凌家滩等遗址监测中心。加强垃圾、污水等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改善遗址公园生态环境,实施双墩、繁昌窑、垓下等遗址环境治理项目。
我省将制定完善考古和研究计划,持续推进东至华龙洞、和县猿人、武王墩、寿春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同时实施遗址展示提升工程,重点建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站,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揭示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价值,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动考古成果向大众化、科普化转化,让观众游客看得进、看得懂。建设垓下、武王墩、繁昌窑、明中都等遗址博物馆、保护展示棚、展厅等展示场所,系统展示遗址的发现、发掘、出土文物、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为了将考古遗址公园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交互”,从“单向输出”转向“多向对话”,我省将运用AI、AR、VR等技术,更好地提升游客体验感。建设线上数字平台、虚拟展览和数字藏品,鼓励构建“数字遗址公园”。同时提炼文化元素,开发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研发影视、动漫、游戏等特色文创。在遗址公园周边合适区域,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谋划布局演艺、文创街区、艺术展示区、主题民宿、生态旅游等新场景、新业态、新空间项目,推出“遗址观光 + 文化体验”“生态休闲 + 历史探秘”等复合型旅游线路,不断拓展游客旅游体验空间。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