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南大街青龙桥的百货公司宿舍里,居住着一位特殊的老人——99岁的抗战老兵郑志龙。尽管岁月已悄然走过81个春秋,但那段战火纷飞、热血激昂的峥嵘岁月,在他心中从未褪色。每当回忆起往昔,老人参军时的那份坚定不移,以及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依旧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毅然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郑志龙祖籍安徽宿县沟西村,在家排行老二。1943年,年仅17岁的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迫离开家乡。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4年9月,彼时正值新四军第四师恢复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时期,他所在的部队集体起义。怀揣着对日寇的仇恨和对正义的追求,郑志龙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第9旅第26团三营七连的一名战士。
当时,郑志龙因打短工又累又饿,在草丛里睡着了。新四军队伍中的一位战士将其唤醒,并递给他一个白面馍。得知部队要去怀远木城圩抗日,郑志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在随后攻打怀远木城圩伪军的战斗中,他不幸负伤,右腿小腿及髋部多处被炮弹炸伤,胳膊也被子弹击穿,后在四师后方医院治疗康复。
伤愈归队后,郑志龙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当首长问他是否怕受伤、怕吃苦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抗日的部队我要参加,不后悔。”这份年仅18岁的新兵所表现出的勇气,获得了战友们一致的赞许。此后,他转任部队通讯员,后又调任新四军第七师第19团通讯员,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发光发热。
战场纵横,续写英雄传奇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志龙并未停下战斗的脚步,他随部队参加了包括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等在内的重要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身为通信员的他再次负伤,左手臂被子弹贯穿,腿部也被弹片划伤,不得不转移到村落休养。当地群众冒险将他藏在家中悉心照料,军民鱼水深情让他至今仍不时提起。伤愈后,他毅然重返战场,继续战斗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志龙继续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先是在炮兵第19团任职,担任排长;1954年11月,任福建军区护航炮三营一连副连长;1959年8月,任步兵守备第9师参谋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离休不褪色,传承红色基因
1963年4月,郑志龙转业回到怀远工作。他先后担任怀远县供销合作总社宣教股长、县服务公司股长和副经理等职务。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当地出了名,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和敬业精神,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直至1987年12月光荣离休。
离休后的郑志龙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闲不住地继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多年来,他常参与怀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的清明祭扫和春节座谈会。这些活动仿佛是他与往昔战友、峥嵘岁月的特殊联结,让他在回忆中默默传递着红色基因。
如今,郑志龙虽已99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他有两个习惯让人动容:一是经常把十余枚勋章拿出来,亲自动手擦拭一遍,再规规整整地放回去;二是会坐在沙发上,翻阅几本与新四军军史相关的书籍,还不时在一些段落上标注。读到一些抗战中自己参与的战斗、牺牲战友的事迹,虽然岁月久远,但老人仍会泪眼婆娑。
郑志龙,这位“一辈子没脱下军装的老兵”,用他的行动和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