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许你胖!”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应对慢性病预防“大工程”。自去年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活动以来,“体重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我省多家医院先后开启了与体重相关的“多学科诊疗门诊”、“联合门诊”、“代谢门诊”等。什么是“体重管理”?安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杜益君表示,体重管理并非简单的“减肥”,也非“胖子专属”,“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全人群都应该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且贯穿全生命周期。”她也表示,目前来说,大部分人群是需要减重的。
为何喊你来减肥?
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达200多种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杜益君介绍,肥胖是脂肪的过度堆积,或分布及功能异常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影响外观,还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众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会显著增加卒中、冠心病及全因死亡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和合并症高达200多种。”
杜益君还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的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预计到2030年可能会超过70%。预测到2030年,我国在肥胖以及相关疾病方面的医疗费用可能会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部医疗支出的22%。
居民如何监测体重?
定期测体重、腰围,姿势也有要求
一提到体重管理,很多人首先想到减肥。“虽然目前大部分人群需要减肥,但体重管理不仅仅指‘减肥’,也并非‘胖子’专属,它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减肥只是其中一部分。”杜益君介绍,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体重过轻也会造成贫血、脱发、骨质疏松、不孕不育等问题。”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是否肥胖可以从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腰围、腰臀比、腰高比等多个方面判断,其中BMI是最常用的标准。”杜益君介绍,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BMI的计算方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行业标准,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应维持在 18.5≤BMI<23.9,BMI<18.5 为体重过轻,24.0≤BMI<28.0 为超重,BMI≥28.0 为肥胖。
杜益君介绍, BMI判断也有不足,仅能反映体重,不能区别体成分,“比如部分运动员,虽然体重大,但肌肉比例高,而其实脂肪并不高。”所以也可以参照其他如腰围等,成年人男性腰围≥90 厘米、女性腰围≥85 厘米为腹型肥胖。
有人看上去不胖,但可能在“偷胖”,这需要专业设备进行体脂率分析判断,男性的标准体脂率为10%-20%,女性为15%-25%,一旦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则为肥胖。
日常生活中,居民要养成定期测量体重、腰围的习惯。杜益君建议,可以每周选择一天,空腹、排完小便、仅着内衣,测量并记录体重测算出BMI,“一旦明显增加,就要警惕。”
很多人并不会测量腰围,以为是腰部最细处,“准确的位置是在肋弓下缘与髂嵴上缘连线的中点处的平面围长。”杜益君提醒,测腰围的姿势也有要求,“双足并拢,直立位,自然呼气,必要时可以请人帮忙。”
体重管理怎么管?
全人群的终生事业 减重的核心是保持热量差
“科学的体重管理,需持之以恒,终生管理。”杜益君介绍,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它是全人群的终生事业,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前期、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
杜益君表示,减重的核心是保持热量差,即摄入的热量一定要小于消耗的热量,有热量缺口这样才能减轻体重,“对于大部分正在减重的人群,我们建议每天热量的摄入要减少30%-50%,直观一点可以每天减少500-1000千卡左右的热量摄入。”
“基本原则是限制热量,营养均衡,坚持运动。”杜益君提醒,日常饮食需要保证碳水+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的平衡营养。不推荐极端节食,不但很难长期坚持,而且“一旦放开肯定会反弹,而体重管理需要长期坚持。”
在运动方面需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相结合,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爬山等,每周五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达到心跳加快、微微出汗、微喘,“最直接的判断就是可以说话但没办法唱歌。”力量训练每周可以两至三次,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如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臀桥、举哑铃等。
杜益君建议,还可以配合一些柔韧性锻炼,如瑜伽等,“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要打破久坐的习惯,每天的步行步数要达到6000-10000步。”
减重过程中,可以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对大部分通过饮食运动来减重的人群来说,每月减重1公斤-2公斤是合理速度,安全持久健康,不切实际的目标很容易放弃。”
何时需要预约门诊?
三类人群可预约门诊 会提供三级干预
今年以来,我省多家医院设立了体重管理相关门诊。安医大二附院作为安徽省三甲综合性医院首批多学科体重管理联合门诊,以内分泌科、减重外科、临床营养科、康复运动医学科等学科专家组建团队,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科学体重管理路径,提供一站式服务。
体重管理门诊的成立旨在针对超重肥胖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标准化评估,并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全程管理,有效降低并维持体重,实现全面的健康改善。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到医院进行体重管理?杜益君介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已经达到肥胖标准的人群,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评估,排除继发性肥胖,判断是否有合并并发症;第二类为经过饮食及运动干预,但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超重肥胖人群,或者不知道如何管理的人群;第三类则是已经合并有其他疾病的超重肥胖人群,如血糖异常、高血压、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在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提供阶梯式治疗方案,一级干预为专业营养指导个性化膳食处方+科学运动干预运动处方;二级干预为内科减重药物治疗;三级干预包括微创减重手术及术后全周期管理。
杜益君提醒,减重不能心急,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早期的减重速度往往比较快,随后减重幅度会慢慢减慢,甚至遇到平台期,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不能进一步减轻。“几乎所有的减重手段一旦停止干预,都有可能会面临反弹,所以需要长期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干预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用药,避免随意停药。”
哪些小习惯会长胖?
熬夜、喝水少、久坐,看看你是不是全中了
有人说自己“喝水都长胖”,有些人说自己“吃的不多,怎么也长胖了”。这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很可能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结合门诊情况,杜益君总结梳理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忽视的小习惯:“这些不起眼的行为,很可能就是你体重增加的隐形推手。”包括睡眠不足;进食过快;吃饭不专注;饮酒 ;不规律进餐,依赖零食、饮料; 长期久坐 ;喝水太少;长期不吃早餐等。
据其分析,睡眠不足会造成激素紊乱,脂肪代谢异常。进食过快,饱食中枢来不及反应,当感觉到饱的时候可能已经多进食20%-30%了。吃饭时沉浸式刷视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
“吃得不多,怎么还长胖了?”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在零食里,不规律进食,依赖饮食饮料,“不要轻易相信0蔗糖、低脂,为了追求口感,要不加了很多油脂,要不加了很多糖。”
此外,很多人喝水少,这不仅会影响到代谢,还会造成“饥饿”的错觉,混淆了“饥”与“渴”,在口渴的时候大量进食。
很多人误以为果汁很健康,杜益君提醒:“纯果汁含有大量果糖,一杯果汁的热量在100-200大卡,并且果汁中膳食纤维含量较低,不建议过多饮用。”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文 王士龙/摄 通讯员 戴睿)